1.水体缺氧造成的浮头
由水体缺氧引起的浮头一般发生在高温季节,半夜和凌晨较为常见,主要是池塘水体中溶解氧缺乏。
引起水体缺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池中鱼的放养密度过高,大量投饲或者施肥,造成水质过肥,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加上阴雨天,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弱,水中溶氧的补给量少,夜晚鱼类和浮游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有机物的分解作用却需要消耗大量的氧,以致造成水中溶氧求大于供,引起鱼类浮头。
(2)白天太阳光强,温度高,傍晚遇到雷阵雨,大量温度较低的雨水进入鱼池,使池塘表层水温急剧下降比重增大而下沉,下层水温高比重小而上浮,引起上、下水层急速对流,池中的腐败物质随之翻起,加快其分解,消耗大量氧气,造成缺氧。
(3)池水发白,透明度很大,浮游植物很少,水蚤很多,几乎吃光了水中的浮游植物,因缺少光合作用的产氧来源而造成缺氧。
(4)久晴未雨,池水温度高,水质过肥,透明度低,上下层氧差大,下层的“氧债”大,长期又不加注新水,水质过肥或败坏而引起缺氧。
2.氨氮中毒或硫化氢中毒造成的浮头
氨氮或硫化氢中毒造成的浮头多发生在春季、晚秋和冬季,午后阳光充足,气温较高时发生,偶尔也发生在夏季。
引起氨中毒和硫化氢中毒主要由下列三个原因造成:
(1)池塘老化,底质有机物或淤泥过多,加上溶氧不足,pH值偏低,有机物分解产生大量的氨和硫化氢,造成鱼类中毒浮头。
(2)投饲过多,残余饲料沉积池底腐烂分解产生氨和硫化氢从而使水体中浓度过高,导致鱼类浮头。
(3)池水过瘦,水中浮游植物量较少,因为溶氧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浮游植物少,则溶氧低,氨氮不能通过氧化作用变成无毒的亚硝态氮,从而在水中积累造成氨中毒。而且浮游植物吸收氨氮作为自身营养物质而生长,浮游植物量少,氨氮不能被有效吸收,造成氨积累引起中毒。
3.鳃部疾病造成的浮头
由鳃部疾病造成的浮头无明显的季节性。
病鱼体色发黑,行动迟缓,反应迟钝,在池中缺氧情况下,病鱼首先浮头,聚集于增氧机旁,开机后浮头症状不减轻,与缺氧性浮头和中毒性浮头的区别是浮头鱼只是池中鱼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
鳃部疾病分为细菌性烂鳃病和寄生虫引起的鳃部病变,均可使鱼类呼吸困难而浮头。
4.判断浮头的轻重缓急
鱼类发生了浮头,还要判断浮头的轻重缓急,以便采取同的措施加以解救。判断浮头轻重,可根据鱼类浮头起口的时间、地点、浮头面积大小、浮头鱼的种类和鱼类浮头动态等情况来判别。
从开始浮头到严重浮头这段时间与当时的水温有关。水温低,则这段时间长一些,反之则短些。一般水温在22℃~26℃时开始浮头后,可拖延23小时增氧还不会发生危险。水温在26℃~30℃开始浮头1小时应立即采取增氧措施。
由于不同的品种的耐低氧能力不同,出现浮头的先后次序也有差别,一般的鱼类浮头先后次序规律是:白鲢最早浮头,接着是花鲢,既而是团头鲂、草鱼、青鱼、小杂鱼,最后才是鲤、鲫鱼,青鱼或草鱼在饱食情况下会比鲢、鳙鱼先浮头。
只有花、白鲢在水面浮头的,属于轻度浮头,连草、青鱼也在浮头了,属于严重浮头,若是鲤、鲫鱼都在浮头时,那么其他品种的鱼早死得差不多了,泛池已不可逆转。
从浮头开始的早迟也可判别危险程度,一般的开始浮头的早迟经验是:
上半夜鱼就开始浮头的,问题严重。
发生泛池的可能性很大;下半夜鱼才开始浮头的,问题不是很严重。
但存在泛池的可能性;天亮前后开始浮头的,多为轻微浮头,一般不会导致泛池事故。
当鱼鳃加快张合时,表明水中溶氧欠足,鱼只能以加快呼吸频率来补充。轻度浮头虽不会造成损失,但也不能放任不管,通常可用换老水、加新水以及减少投饲量等措施得以消除。
对已发生严重浮头的鱼塘,除火速打开增氧机外,同时应拦截尽可能多的清新水灌注入池,还可用潜水泵或抽水机扬水增氧,对那些浮游乏力的浮头鱼群,可就地泼洒如“安进巨能氧”等化学增氧药物抢救。
5.鱼类浮头的预防
①在夏季如果气象预报傍晚有雷阵雨,则可在晴天中午适当开增氧机。将溶氧高的上层水送至下层,事先降低下层水的耗氧量,及时偿还氧债。这样到傍晚下雷阵雨引起上下水层急剧对流时,因下层水的氧债小,溶氧就不致急剧下降。
②如果天气连绵阴雨,则应在鱼类浮头之前开动增氧机,改善溶氧条件,防止鱼类浮头。
③在水质恶化时或发现水质过浓,应及时加注新水,以增大透明度,或施用水质调节药物改善水质,增加溶氧。
④估计鱼类可能浮头时,根据具体情况,控制吃食量。鱼类在饱食情况下其基础代谢高、耗氧大,更容易浮头。
⑤鱼类发生鳃类疾病时,应及时对症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