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
一、重点关注疾病
1、水霉病:淡水养殖鱼类均可发生,流行水温10℃~20℃,各养殖地区均需做好预防。
2、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主要发生对象为虹鳟,发病水温为8℃~15℃,鱼龄越小对该病越敏感。北京、河北、辽宁、山东、甘肃、青海等集中流水养殖区需重点关注。
3、“鳃出血”病(病原是鲤疱疹病毒Ⅱ型):主要发生对象为鲫鱼,发病水温为15℃~25℃。近两年在江苏省异育银鲫主养区发病情况较为严重,在河北、湖北、安徽等养殖区也有发生,呈现出多地蔓延的趋势,江苏、河北、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等鲫鱼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4、锦鲤疱疹病毒病:主要发生对象为鲤鱼和锦鲤,发病水温为18℃~30℃,尤其在22℃~28℃易发生。广西、江苏、河南、河北、山东、四川等地需重点防控。
5、鮰类肠败血症:主要发生对象为斑点叉尾鮰,流行水温24℃~28℃。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鮰鱼集中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6、指环虫病:主要危害草鱼、鲢、鳙、鲤、鳗鲡等鱼类,尤以鱼种最易感染。多数种类的指环虫繁殖适宜水温为20℃~25℃。各淡水鱼主养区均需做好预防。
7、小瓜虫病:小瓜虫繁殖适宜水温15℃~25℃,各种淡水鱼类、洄游性鱼类及观赏鱼类均可感染,尤其以鱼种易感。
8、河蟹颤抖病:发生对象为河蟹,池塘、稻田、苇田、网围养殖河蟹均会发生,江苏、辽宁、安徽、湖北等河蟹养殖区需重点防范。
二、其他关注疾病
1、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主要发生对象为鲤、鲫、鲂等多种淡水养殖鱼类。特点是发病鱼种类多,流行范围广,尤其多呈急性流行,发病后死亡率高,特别是水温持续在28℃以上、高温季节过后水温仍在25℃以上时最为严重,各淡水鱼主要养殖地区需重点防控。
2、细菌性肠炎病:主要发生对象为草鱼、青鱼、鲤、鳙等多种淡水养殖鱼类。在水温高于18℃时流行,25℃~30℃为流行高峰。从鱼种到成鱼都可发病,且死亡率较高。各淡水鱼主要养殖地区需重点防控。
3、刺激隐核虫病:主要发生对象为大黄鱼、石斑鱼、卵形鲳鲹等,刺激隐核虫的最适发育水温25℃左右,夏、秋两季是该病的高发期,特别是台风过后,海区环境变化大,鱼体抵抗力差时更易爆发。福建、浙江等大黄鱼网箱养殖区及沿海省份需重点防控。
4、白斑综合症:主要发生对象为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发病水温20℃~28℃。
5、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主要发生对象为南美白对虾,沿海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6、红腿病:主要危害对象为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斑节对虾等,该病发生多与养殖环境池底污染和水质不良有关。沿海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三、防控措施
1、注意水质调控。鱼虾蟹已进入养成后期,自身污染将加重,密切注意水质变化,定期使用“铂立康”或“安洁”消毒养殖水体,定期使用“铂源盾-底盾”、“底源康”、“解毒底改”等底质改良剂或微生态制剂改良生长环境,使养殖水体始终保持“肥、活、嫩、爽”。
2、科学合理投喂。根据天气、水温、存塘量及吃食情况合理投喂优质饲料,可在饲料中添加“酶益添”和“复合免疫多糖”等,增强养殖对象的抗病力。
3、加强生产管理。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巡塘,适时开启增氧机,预防浮头。达到商品规格的品种,应及时捕捞上市,保持养殖池内合理放养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