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鲤鱼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河南出产的黄河鲤鱼最为上品。自古就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洛鲤伊鲂,贵如牛羊”之说,为食之上品。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几乎是家喻户晓。白居易等古代诗人都曾为其写诗作赋,称其为“龙鱼”。民间流传有“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拌凡鱼”的美好诗句。早在明代时,黄河鲤鱼、太湖银鱼、松江鲈鱼、长江鲥鱼便并称中国四大名鱼。
黄河鲤鱼从外观上就跟其他鲤鱼不同,黄河鲤鱼的头、身、鳍全是金白色,稍微发黄,不青带红,特别是鱼尾部分,红色里透黄,所以也称“红尾鲤鱼”。河南一些地方答谢“媒人”时,总是会选择“红尾鲤鱼”,算是最上乘的待客礼仪。红尾鲤鱼四根胡须两长两短,普通的鲤鱼嘴上只有两根胡须,而且是没有这么漂亮的。用油干炸后的黄河鲤鱼,鱼嘴是张而不闭的,味道也跟一般的鲤鱼有很大差别。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穿越河南境内的692公里,主要位于豆腐腰上。孟津以东河道开始放宽,两岸堤距一般10公里左右,最宽处可达20公里,河床宽而浅,非汛期含沙量少,透明度平均11.3-25.0厘米,水中富含水生生物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盐类。该流域(河南段)气候温和,年日照时间和鱼类生长期长,黄河滩生长着大量的野生杂草可作为鱼类饲料,这些都是发展渔业生产的优越条件,也是历史上河南省境内河段盛产优质黄河鲤的主要原因。
但是随着黄河上游植被的破坏、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及沿岸水质的污染,导致黄河鲤鱼自然资源迅速减少,虽然进行了人工养殖,但是近年一种急性、大面积爆发的烈性传染性疾病——急性烂鳃却让广大的鲤鱼养殖户谈之色变,束手无策,损失惨重。
据荥阳、中牟、开封等今年的爆发情况汇总,今年精养鲤鱼的地区又开始暴发鲤鱼急性烂鳃。主要表现为发病早,病程短、治愈难、死亡率高,传染性强等特点。
症状
病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2-3天发展为中后期,即大批死亡,死亡率高达70%以上,严重时可造成毁灭性死亡。发生该病的全过程为:初期吃食正常,食欲无明显变化,病鱼体色发黑,尤其头部甚重,其它无明显病症;中后期,食欲下降,病鱼两眼凹陷,头部萎缩,呈“骷髅头”、“扣扣眼”症状,鳃丝粘液增多,局部呈失血和贫血症状,严重的局部鳃瓣呈白色坏死,坏死周围易有附着物粘连,鳃耙与鳃丝的相连处发生溃烂;镜检(10×16)鳃组织无异常现象,未发现与往年类似的鳃丝与鳃耙连接处开始的烂鳃现象,除个别发现少量的指环虫、车轮虫、三代虫外,均未发现与此病有关的病原体。
解剖内脏,肝脏有失血或出血现象,大部分肝脏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病,胆囊和肾脏肿大,部分胆囊有充血现象并呈红色,肠道发炎红肿,偶尔可见肠道有未消化的食物,一般肠道红肿的死亡已经进入高峰期,很难治愈,而肠道红肿不明显的多为发病初期,比较好治愈。
流行情况
该病在水温达到20℃开始流行。主要流行于河南的中牟、荥阳、开封、兰考、原阳等地。
致病原因
1、池塘多年未彻底清淤、消毒或池塘翻晒时间短。
2、池水太浅,水质不稳定,夜晚缺氧严重。
3、放养密度过大和过量投喂饵料导致水质恶化快,水质难调控,PH值、氨氮、亚硝酸盐高。
4、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中途不卖鱼,池塘底泥未翻动,有毒有害物质长期蓄积在底泥中,天气变化导致底泥中有毒有害物质释放到水中毒害鱼类。
5、花白鲢放养模式不合理,造成池塘生态失衡,水质差,养殖户频繁杀虫、消毒,药残严重。
6、未做好鱼病预防工作,特别忽视内服药饵的预防工作或是过度用药,尤其是抗生素导致治病菌变异,产生耐药性。
防治方法
1、彻底清除养殖池塘中多余的淤泥,翻耕塘底,暴晒塘泥,并用鱼虾菌毒净等清塘产品彻底消毒,杀灭淤泥中的致病菌、病毒及寄生虫。
2、合理放养,科学投喂,既能降低饲料系数,降低养殖成本,还能降低养殖水体的生产负荷,水质容易调控,促使菌藻平衡。
3、合理混养花白鲢等上层鱼类及团头鲂草鱼等中层鱼类,既能充分利用养殖水体,又能提高养殖效益,还能充分利用不同水层鱼类的特性,来调节水质和养殖池塘的环境。
4、做好鱼病的积极防御工作,定期在饲料中添加转肝灵,渔乐健和酶益添等纯中药来增强鲤鱼肝脏解毒排毒修复的功能,提高对抗疾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5、一旦发现有急性烂鳃的前期症状,及时到安进水产技术服务中心确诊,迅速采取对症的治疗措施,及早控制病情。建议治疗方案按水体算:第一天藻毒分解素一瓶3亩,两小时后黄连康+铂立康1:2一组2亩,晚上安进巨能氧片剂一袋2亩,连用三天。内服拌料酶益添+复合免疫多糖+黄连康提纯液+肝宁+肠舒安一组拌料80斤,一天两餐,连用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