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一生要经过多次蜕壳。如果蜕壳不顺利,不仅影响个体的生长,严重时能引起死亡。近几年来,各地养殖的河蟹因蜕壳不遂而引起死亡的现象比较普遍。造成不能蜕壳的原因较多,也比较复杂,以下介绍几种不蜕壳症的特征:
1、黑壳蟹不蜕壳:
病蟹壳呈灰黑色,坚硬钙化,不吃食,爬上岸边无水处十足撑起,腹部悬空,口不吐泡沫,蜕不下壳。可用小刀轻敲背壳,能打出一个空洞,空洞不外流体液,内已长出一层新的软壳。初患病时,爬上岸离水边10~20厘米处停住,一有动静能立即逃回水中。患病严重时行动呆滞,不能逃回水中,不久便死于岸边。
2、长毛蟹不蜕壳:
病蟹的甲壳、口器、眼窝等处长了厚厚的一层毛状物(原生动物及霉菌),毛上覆盖一层泥土及污物,整个蟹壳呈灰黄色或土黄色,用手抓起,壳表层很滑,污物很难刮除。此时,池水水色呈乳白色(大量原生动物及霉菌等暴发),蟹不吃食,栖息于进水或流水处,严重时不能蜕壳,不久即死亡。
3、黑鳃、藻类鳃、烂鳃引起不蜕壳:
病蟹鳃丝发黑、发脆,鳃丝上长满藻类和原生动物,失去呼吸能力;病蟹爬至岸边或水草上,暴露整个身体于空气中,口器无泡沫吐出;将此蟹放进水中后,也会立即爬上岸,利用空气中的氧气维持生命。轻度患病蟹通过用药和改善生态环境可使其恢复健康,严重患病蟹不久即死亡。
4、蟹壳透明、蟹脐水肿、肛门外翻发红不蜕壳:
病蟹壳起初发黄,迎阳光观察时,蟹壳边缘黄而透明,蟹脐黄而乳白色,肠道无粪便,肛门口外翻发红,轻压肠道有黏稠透明液体流出;不吃食,行动迟缓,常栖息于水边,逃避力不强;大部分死在靠岸边的浅水处。
5、蟹脐脱落、蟹肉发臭不蜕壳:
病蟹的腹脐水肿,无弹性,在腹甲的后缘连接处脱落;在脐的刚毛深处发现有乳白色似蛆状的虫,即蟹奴虫。病蟹不吃食,不生长,切肢再生力差,蟹脐脱落而死亡。
6、预防不蜕壳症要注意:
河蟹染病往往蜕壳不遂而死,所以在河蟹养殖的各个阶段都要注意防病治病。
要科学投饵,补充营养,河蟹养殖投饵是关键。在养殖过程中基本分为三个阶段,即前、中、后期。前后期以精饵为主,中期粗、精饵料结合。在投喂数量上,前期比例大,中期比例次之,后期比例小(按体重比)。
如果说饵料质量不好,长期投喂后缺少某种营养成分,河蟹就会患病。如缺少维生素C,会导致黑鳃病和黑体病;缺少钙质会导致软壳病;如果饵料投喂不足就会相互残杀。所以,投喂饵料品种、质量、数量等是否科学,会直接影响河蟹的生长与蜕壳。
目前,不少养殖专业户简单地以麸皮、饼类投喂,是很不理想的。河蟹蜕壳时要补充大量含钙、铁、磷的饵料,建议使用“安进巨能钙”,同时还要在饵料中添加“酶益添”。平时应做到定期向池塘泼洒“解毒应激灵”或“鱼虾菌毒净”,以增加水中钙离子浓度,同时又起消毒作用。河蟹蜕壳期间应加强营养,让其吃饱吃好,不可好一餐坏一餐,饱一餐饿一餐,投饵一般在下午5~6时进行。
要创造适宜的蜕壳环境,保持水位相对稳定,既要有浅水区,又要有深水区。池塘浅水或浅滩处栽培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以利河蟹隐蔽和不受外界干扰。栽培面积以水面的1/5~1/3为宜。平时投饵不足时,水草又可作辅助饵料,此外,水草还能改善水质,改善生态环境。
注意调节水温,池塘养殖河蟹通常水体比较小,因此池水温差较大,尤其是高温季节,要做好降温工作,保持水温在19~28℃。
此外,还要加强巡塘和记录。每天3次定时巡塘,早、中、晚各1次,并经常注意河蟹的吃食情况、查看蜕壳蟹的活动情况,及时清理蜕出的蟹壳和死蟹。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测定1次水温、气温,各月的平均水温和气温亦要掌握。对河蟹蜕壳后的体重、胸甲宽度进行测定,做好养殖河蟹的各项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