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健康养殖、成功养殖,谁的责任重大?
就水产养殖业来讲,绿色无公害养殖、健康养殖已经倡导、探索了好多年,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水产养殖业的病害却依然肆虐爆发,像南美白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偷死)、河蟹的“水瘪病”、三疣梭子蟹、锯缘青蟹的“牙膏病”,江苏地区异育银鲫的“大红鳃”(鳃出血)等,有的甚至成了不治之症,大有谈病色变的感觉。
水产养殖业发展了几十年,养殖用水虽然在各个地区都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但是随着生物科技的飞速发展,养殖户对于水质调节、底质改良都有较为先进科学的处理措施;养殖户的养殖观念也在不断改变;技术管理水平逐步提高;饲料工业的迅猛发展更是为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提供了充足的饵料产品。
既然养殖条件改善提高了,那么,为什么水产养殖业病害还是会肆虐爆发,导致养殖失败呢?水产病害的发生固然有有害细菌、真菌、病毒侵袭感染、水质恶化溶氧不足、pH值偏高或太低、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重金属离子超标等客观自然因素,但是大量使用化学消毒剂、缺失行业标准和监管的水质解毒调节、底质改良产品;更重要的是一些不良饲料企业受利益驱动,违规非法使用饲料添加剂。
饲料行业添加使用三聚氰胺在婴幼儿奶粉事件爆发之前就早已盛行了。使用促生长激素的也屡屡发生。11月2日人民网文章又报道了香港特区食品安全中心9月下旬抽查市面上大闸蟹,发现二恶英超标。结合水产生产的实践总结,可以明确、肯定地说,饲料产品的质与量,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了水产养殖的成功与失败!
2007年7月份,江苏射阳盐场一养殖户,使用的是一个大型农牧集团属下饲料公司的饲料产品。当时正处于饲料投喂使用高峰期,饲料生产压力比较大,为了上量,该批次的饲料在没有完全冷却的情况下就进行包装出厂,投放市场。饲料到养殖户塘口就发现包里发热,结团,开始霉变,养殖户没有太在意,结果投喂到第三天,鲫鱼开始出血发病,出现死亡。由于处理及时得当,才避免了更大损失;
2008年4月份,江苏盐城市大丰市鲫鱼养殖户张老板和蔡老板,都使用了上一年预留的部分饲料产品(那几年每年饲料市场开盘都会涨价很多),存储时间已经很长了,结果这两家的鱼塘最早发病(鳃出血,肝脏、肾脏出血);
2009年8月份,江苏连云港市一个小型私营饲料加工厂,因使用超市过期的饼干生产鲤鱼料而导致其养殖户鲤鱼大面积中毒出血死亡;
2015年,在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的集中区山东日照市涛雒镇,下半年放苗养成的成功率就很低,除了苗种因素、天气等因素以外,最为主要的还是饵料与喂养因素。因为这时候所用的开口粉状料、小颗粒料多数都是饲料厂年初开工不忙的时候生产的,早已过期、 变质,所以喂料时间不长,普遍会出现肝胰腺肿大、发黄,继而发病死亡。因此本人在《农财宝典》上发表了《北方地区秋冬季节养虾的困惑》文章,对此现象进行了阐述分析。
2015年11月份,在珠海市金湾区接触一白对虾养殖户赵师傅,他因自己冬棚白对虾出现发病死亡而慕名到小林镇双盈渔药店找到本人(当时在该店技术支持)。通过到棚中对病虾观察,询问饲料使用和喂养情况才发现,赵师傅自2014年开始养虾,连续(四造)四茬,全部。最快的是不到一个月发病,最好的一茬是五十多天发病。这次只养到三十多天。
一看他用的料,是当地一个私营小厂的料,由其一个亲戚经销,给他价格特便宜,20公斤一袋料不到一百四十元,而正常厂家对应的料在一百七八十元到两百元出头。一看料就发现,料已过期变质,异味很大。所以给他总结分析了养殖失败的原因,宣传了安进公司科学的养殖理念《养殖过程处处有毒,成功养殖时时保肝解毒》与先进管理模式。今年上半年养虾取得成功,很是高兴,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这几年广东、海南等地爆发的罗非鱼链球菌病、黄鳍鲷、海鲈鱼高温期的大量出血死亡,江苏连云港地区的鱼虾混养中混养品种的梭鱼、鲤鱼大量死亡等等,无不与饲料及喂养管理有关。去年珠三角地区罗非鱼价格太低,很多养殖户放弃了喂养,两天或一天只喂一餐,为什么发病很少了呢?奇怪吗?
“病从口入”同样也表现在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业上。首当其冲的是霉菌。霉菌(mold)也称丝状真菌(filamentousfungi),是菌丝体比较发达但没有较大子实体的小型真菌的统称,是微生物中的高级生物,其形态和构造比细菌复杂。霉菌种类繁多,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无处不在。
有些霉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中,如酿酒、制酱、酶制剂的生产等,但大多数霉菌通过饵料或食品给养殖对象及人体健康带来危害。
霉菌毒素(mycotoxins)主要是指霉菌在其所污染的食品中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它们可通过饲料或食品进入人和动物体内,引起人和动物的急性或慢性毒性,损害机体的肝脏、肾脏、神经组织、造血组织及皮肤组织等。
饲料和原料中,一般都带有黄曲霉菌、镰刀菌、玉米赤霉菌、OT毒素等。霉变饲料因含有毒的代谢产物霉菌毒素,使氨态氮增加,VB1、VB2、VD、泛酸减少和VE被破坏,饲料营养质量下降,粗脂肪和纯蛋白质减少,而氨基酸含量下降,降低蛋白质的可消化利用性。
同时,霉变释放热量,饲料及原料温度升高,易引起其他细菌的污染和侵害,并影响饲料的贮存和使用。另外,饲料被霉菌污染后,会散发一种特殊的霉臭味,使饲料的适口性降低,导致畜禽及水产动物的摄食量下降,甚至绝食。
特别是霉菌毒素及其代谢产物在畜禽及水产动物体内的残留,可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危害霉菌毒素超标,国家标准规定饲料中霉菌毒素含量不得超过0.1ug/kg。
有关机构曾经试验,使用霉菌毒素含量大于4ug的饲料饲喂动物,喂12天肝癌10%;超过40ug,75%肝癌发生。可见霉菌毒素毒性之强。因此,作为饲料生产企业必须重视饲料原料采购、贮藏过程中严格做好霉菌毒素监测工作,生产加工过程中搞好饲料霉变的预防及去除。可谓义务与责任重大。
其次,是油脂的品质与配比用量。油脂在饲料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油脂在生产加工和贮藏期间,因空气中的氧气、光照、微生物、酶等作用,产生令人不愉快的气味、苦涩味和一些有毒性的化合物,这种现象称为油脂的酸败。
油脂酸败不但能改变油脂和含油食品的风味,影响油脂和含油食品的营养价值,而且对动物、人体的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有的产物还具有致癌作用。
油脂酸败后,其营养价值大大降低,氧化过程的中间产物氢过氧化物,在医学上称为过氧化脂质,该物质进入动物体、人体内受多种金属离子的作用后部分转化为过氧化自由基,可激活酪氨酸氧化酶或直接催化酪氨酸产生黑色素,随着年龄增长,黑色素堆积而沉着于皮肤组织,出现老年斑。自由基还可通过损伤DNA导致肿瘤的发生。
此外,有关专家认为,酸败食品中的过氧化脂质能与人体细胞中核酸的碱基发生反应,诱发细胞遗传基因的突变,从而引起癌变。对于鱼类来说,出现头部背部发黑、尾叉发白等色素变化异常现象就是饲料中添加的油脂酸败变质导致的。
此外,酸败油脂中的过氧化物可以诱发细胞膜和细胞器上的磷脂过氧化,使细胞电子传递发生障碍,阻碍细胞呼吸的进行,引起血脂增高,血管内壁增厚,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阻塞性疾病。江苏地区鲫鱼“大红鳃”(鳃出血)的发病根源也在于此吧。此外,食用酸败的油脂或含酸败油脂的饲料、食品(如糕点、饼干、方便面等)所引起的食物中毒,潜伏期一般在1-5小时,少数在24小时以上。其中毒特点是发病突然,来势快,开始感觉恶心,继之出现呕吐、腹泻、腹疼头痛、发烧等症状。
对于白对虾养殖来说,由于其肝脏发育不完全,只是一个腺体,排毒解毒功能低下,因此很多塘口日常喂料量不注意控制,而且加量较猛,往往在加料喂养两三天后就会出现白对虾急性大量死亡。而且无法解决,养殖失败无疑。
综上所述,酸败的油脂是不能使用的。人类更不能食用。为了避免油脂的氧化酸败,可以通过添加抗氧化剂密闭、避光、低温贮藏以及避免铁、铜等器皿接触等方法来延长其贮藏时间。作为饲料企业,更不能采购劣质酸败的油脂添加到饲料中去。饲料中添加油脂比例的问题,那就是配方师的水平问题了。能否根据不同养殖品种的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季节水温等等来调整添加使用,以期使得养殖对象达到预期最佳生长效果。
至于饲料中可利用动物蛋白、常规预混料添加剂的规范使用等等,诸多方面都要求每一个与饲料生产相关联的企业都能依法、守规生产经营。只有加工生产出合格高品质的饲料,才能保证养殖业健康发展,实现成功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