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下的高密度养殖而言,池塘水体稳定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成败,养殖水体稳定性越高就意味着水产动物患病越少,养殖收益就越高。这里所说的水体稳定并不是过去常说的某个单一水体指标的稳定,而是水体中生态系统的稳定,即水体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共同作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如:碳循环、氮循环及硫循环等),更好的维持了水体各项生化指标的稳定。因此,如何做到养殖全程水体稳定就成了当下讨论较多的话题。
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最易引起水质变化的关键性物质有哪些:
碳源
碳的主要来源是大气中二氧化碳,除此之外还有人工添加的一些有机碳源。主要由于不同生物的特性不同,所需的碳的形式也不同,碳源对生物生长代谢的作用主要为提供细胞所需的碳架,提供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提供合成产物的碳架。因此,碳的缺乏是水体中平衡失调的一个关键因素,缺乏碳肥水体中的碳酸盐缓冲体系被破坏,水体pH值变化过大,水体中藻相变化过快,水生动植物生命活动受影响。
氮源
氮的主要来源是残饵和粪便,水体中无机氮的存在形式有氨态氮、铵盐态氮及硝态氮,其中氨态氮和亚硝盐氮对养殖动物有害,这些物质的增多说明水体已经处在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池塘氧化还原电位低、有机质增多、水体浑浊等。
它们是如何影响水体稳定的?
1、一般来说养殖动物仅能消化吸收投喂饲料中20-25%的蛋白质,剩余的以氨氮、残饵和粪便的形式存在于养殖水环境中。这也就说明在养殖过程中,水体中的氮元素是不缺的,如何把这些多余的氮元素利用起来才是保证水体稳定的最佳思路。尤其是到了养殖中后期,随着投喂量的增加,水体氮元素也会逐渐增多,这也是后期蓝藻易暴发的关键因素之一。
2、水体中碳源是否充足与总碱度中的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密切相关,而总碱度的高低也决定了水体的缓冲(稳定)能力,一般来说养殖水体的总碱度在80-200ppm为最佳,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水体产生影响。藻类光合作用时需要二氧化碳参与,因此水体中的碳源被不断消耗,如果不补充碳源,藻类因为缺乏碳源很容易老化。此外,水土缺乏碳源,微生物(有益菌)缺乏能量,不能有效分解水体中的有机质,水体也就越来越脏。
从以上2点可以看出,养殖水体不稳定的最关键因素是水体缺乏碳源或者碳氮比失衡。研究表明,1克氮转化为蛋白质至少需要5.25克左右的碳水化合物,这也就更佳证明了补碳的重要性。因此在养殖全过程向水体不断添加有机碳源,通过提高水体中碳氮比(C/N),来促进异养型细菌吸收水体氨氮及其他无机氮并合成自身菌体蛋白,同时这些菌体蛋白也可以被养殖动物所摄食吸收,这样不仅净化了养殖水体,而且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率,维持了水体的稳定。
对藻相而言,养殖过程中通常会遇到蓝藻及鞭毛藻类,处理这类情况最安全的做法应该是以藻抑藻,尽管大多数养殖户都懂这个道理,但是在做的过程中总是那么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明白碳源对藻类的重要性,如蓝藻大多浮在水体表层,与空气接触的机会多,可以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当水体碳源缺乏时,水体有益藻类(绿藻、硅藻)因缺碳而不能生长,在生存空间上竞争不过有害藻,也就无法达到以藻抑藻的目的,这也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建议稳水方案
1、养殖前期
首先检查水体的总碱度及总硬度,及时使用“硬水速补”或生石灰来提高水体总硬度和总碱度,确保水体处在适合养殖的范围。针对新挖塘口,这个时候水体是缺氮的,因此建议使用“安进肥源”+“硅藻壮”/“球藻壮”,定向肥水培藻。针对老塘口,如果清塘的时候留有10-20cm的淤泥层,肥水时则可以少补或不补氮肥,使用“安进菌霸”+“高活性芽孢杆菌”、“硅藻壮”/“球藻壮”,同时用红糖活化泼洒,补充水体的碳源和有益菌。
2、养殖中后期
在养殖中后期,随着投喂量的不断增加,养殖水体中氮越来越多,而碳却相对不足,因此当遇到天气变化时,水体不稳定极易倒藻,引起氨氮、亚硝酸盐的升高。针对这种情况,应当注重补碳,充分提高水体的碳氮比,促进有益藻类及其他异养微生物的生长,保持池塘微生态环境的平衡。使用“安进菌霸”+“高活性芽孢杆菌”+红糖补充水体营养,促进水体碳、氮物质的循环,对维持水体稳定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