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南美白对虾养殖在放苗30天左右出现“急性肝胰腺坏死”的现象日趋严峻,常表现为对虾肝胰腺发红、空肠空胃、白便等,这种情况会导致很多塘口出现不同程度的偷死情况。弧菌主要是经口传播,其次是通过体表创伤和腮进入体内。对虾在2-4公分时经常出现爬沙现象,多为觅食活动,虾苗摄食沙里的微生物,这时极易误食池底大量滋生的弧菌,若再赶上水体、天气变化、低溶解氧环境、虾苗体质下降,弧菌感染就再所难免。
这种病情发展非常迅速,死亡率和排塘率也极高,一旦发现有患病虾苗,很快全池虾苗也因此发病,从发病少量到排塘,时间最短仅2-3天。主要症状除红腿、黄黑鰓、断须、尾部溃烂等现象外,还有对虾少量进食或不进食,空肠空胃,肝胰腺明显萎缩,虾体变得透明,活力较弱。
一、致病条件
在池塘当中、对虾身体内潜藏着一定数量的弧菌,是不会影响到对虾的生长的,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弧菌才能演化成为致病菌。那么在什么条件下,弧菌才为致病菌呢?
1、水质不稳定、恶化、变差
池塘内的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虾的生存。在优良水质的条件下,对虾是不容易发生弧菌病的。
2、温度是对虾生长必须关注的因素
对虾生长有最适合生长的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同样弧菌致病跟温度也有密切的关系。有研究表明,在24~30℃的水温情况下,对虾因为哈维氏弧菌病而死亡的数量,会因为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温度大于32℃或者低于28℃,哈维氏弧菌的生长速度会放慢,因感染弧菌病而死亡的对虾死亡率都降低。温度不仅能弧菌的“黏附”对虾的能力,也影响其产生毒素的能力,可见温度,在养虾过程当中是多么的重要!
3、盐度
盐度是南美白对虾生长必须关注的重要指标,随着对虾养殖不断向内陆发展,淡水养虾不再是新鲜事了。但是淡水养虾或者高盐度地区的虾农需要注意,盐度也会成为弧菌生长的重要条件。一旦盐度变化过快,给对虾带来胁迫的时候,弧菌致病能力也增强。所以,在淡化虾苗或者在养殖过程当中,不宜让池塘的盐度变化过快。
4、pH值变化过大
虾农都知道,每个池塘每天由于藻类都在进行着光合作用,早晚的pH值是不一样的,最佳的变化浮动在1以内为正常值。如果早晚pH值变化过大,会给对虾造成胁迫,弧率致病能力同样增强。
二、致病过程
弧菌致病和其他病原性微生物一样,是取决于弧菌与对虾之间的相互作用,致病过程同样是经过弧菌黏附在虾表面、弧菌侵袭到对虾体内、弧菌在对虾体内增殖并产生毒素这整个过程,而这过程又与弧菌产生的各种毒力因子有关。
黏附是弧菌感染的第一步,它对细菌侵入宿主细胞并有效发挥毒素等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弧菌黏附素的受体尚不十分清楚。但是当对虾体表因为寄生虫寄生导致对虾体表受伤、或者水质不好导致对虾体表粘滑保护膜消失,弧菌感染的几率就提高了。
所以弧菌疾病的预防措施重点是:
1、调整好水质环境,提高对虾活力,降低感染几率。
2、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减少寄生虫感染几率。
三、防控方法
防治对虾弧菌病,应尽可能消除传染源及切断传染途径,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同时提高对虾抗病能力,提供充足的溶氧,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控制对虾弧菌病的暴发,提高养殖成功率。
1、水质、底质、溶氧三者相互关联,是控制水体弧菌的基础。
弧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也就是说如果做好对虾外部环境等方面,那么弧菌的致病能力将大大降低。水质主要以溶氧充足,稳定(相对稳定)最好。投苗之后晚上要坚持开增氧机,中午开1~2h,如果水色过浓晚上要增加增氧力度。同时建议30天内一定要进行改底,建议每十天使用“金盾全能”、“铂盾全能”、“虾蟹底康”改底一次,无论池塘中有没有出现氨氮、亚硝酸盐偏高的情况,主要是为了建立池塘底部的生态平衡,同时也能稳定水质。
2、控制体内弧菌,提高对虾自身抗病力,也是预防虾病的重中之重。
养殖期间在饲料中添加“肝血通”、“转肝灵”、“酶益添”、“复合免疫多糖”等,保护对虾肝胰腺,增强对虾体质,提高对虾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同时,为防止弧菌的大量繁殖和继发性感染,建议定期泼洒“噬菌蛭弧菌冻干粉”、“噬菌肽”或“弧菌净(加强型)”,可以有效抑制水体和虾体中的弧菌,有效防控对虾弧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