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我们|安进官方微信 |联系我们
公司新闻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新闻

养水先改底,池塘改底究竟是在改什么?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0-06-25 11:51:12  阅读:9次

养虾先养水,改底是基础,培藻是关键。水质、藻相、溶氧互相关联互相影响。因此,养水、改底和培藻的立体化管理是很重要的。虾是底栖动物,塘底环境是对虾整个生长环境的基础。
底质恶化的危害非常多。底质恶化会造成溶氧的迅速降低,溶氧低会导致养殖动物生存困难,影响养殖动物摄食及消化和生长,还可造成水体中有害物质(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等)升高,致病细菌数量增多并诱发养殖动物发病等,影响水体的稳定及养殖动物的生长,因此底质修复和改良有着重要意义。

35.png


一、底在水产养殖中的重要性
1、底是水体恶化的根源
俗话说“养殖先养水、养水先养底”,池塘底质才是池塘问题根源。有研究标明,池塘90%的水质问题都是有底质恶化直接或间导致的。比如常见的油膜水、泡沫水、亚硝酸盐高、硫化氢超标等。
2、底是水体的“病菌库”
大量的有机质如果不能及时被有益菌分解,就会在缺氧的底部酸败发酵成为病原菌的“食物”(病原菌多喜欢酸性和缺氧的环境),同时底部酸化有利于病原菌大量繁殖。随着底部病原菌的增多,养殖动物体质下降,发病概率就增加。减少病原菌的重点是创造良好底部环境,别把底部变成病菌滋生的场所,是及时分解底部减少病原菌的“食物”(底部残饵、粪便、稻梗、烂草等有机质)。
3、底是水体的“营养库”
底会沉积大量的残饵、粪便、动植物尸体等有机质,在有益菌的有氧分解作用下会变成藻类吸收的营养盐。底质存在大量的难溶解的沉积磷、沉积钾等营养元素,经过微生物分解可以很好的肥水。底利用好就是“营养库”,利用不好就是“病菌库”。
4、底是水体的“垃圾回收站”
水产养殖过程,残余的有机肥、残留药物、残饵粪便、死亡动物尸体等,随着水体自身的沉降,最终都沉淀在底部。底是整个水体最“脏”的地方,是水体的“垃圾回收站”。这些积淀在底部的“垃圾”不能很好的处理,就会成为水体的“定时炸弹”,恶化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水体有害物质超标、倒藻、缺氧、浮头、泛池、发病等问题的发生。

36.webp.jpg


二、底质败坏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主要原因:
1、饲料的残饵、动物的粪便、动植物尸体残余等形成的沉积物。
2、经常使用絮凝剂和吸附剂,造成底质中大量的有害物质沉积,底泥发酵变酸、变臭。
3、频繁使用化学药物消毒,对有益微生物构成重大的损伤,使塘底自净功能丧失,底质日益恶化。
4、水较瘦或藻类老化的池塘,藻类光合作用差,溶氧低,导致有害物质降解速度缓慢,底泥容易发臭。
2、危害
池底的好坏对水质构成直接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对虾的品质。而污染严重,有害细菌大量滋生的池底,极易引发对虾疾病的发生。研究显示,水体中溶解氧50%以上被底部有机物消耗,还因为有大量的未分解残饵、排泄物、动植物尸体等,欠下了大笔的氧债,这也是大风阴雨天对虾产生缺氧应激的最根本原因。所以,及时分解有机物才能减少底部耗氧量,增加水体含氧量,预防疾病和突发情况的发生。
三、不良底质的判断方法:
1、池边的角落有大量黄褐色泡沫,有异味,不易散开。
2、料台脏,底部附着胶着物或黑泥。
3、池底在光照强时升起大量气泡或气雾。
4、池底出现花白斑块。
5、水质变得浓稠,风吹过水面出现细密的水纹。
6、在饲料台吃料的对虾突然增多了数十倍。
7、亚硝酸盐含量增高。
8、pH值在早晨和下午检测时没有变化。

37.webp.jpg


四、常见恶化底质有哪些?
1、酸臭底质 
池底腐败的有机质过多,主要是由于清塘不彻底、养殖过程投喂不合理、投饵过剩、没有采取措施定期分解底质等;增氧措施不足,又没有定期抛撒颗粒氧,使得有机质没有得到充分氧化分解,产生大量有毒中间产物(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等),严重时底质会出现“冒泡”现象。  
2、板结底质 
多次大量使用化肥肥水、过量使用硫酸铜、杀虫杀藻剂、大量使用生石灰、过量使用劣质难溶的化学改底产品等,造成底质板结。底质与水体之间营养元素的交换被阻隔,水环境缓冲能力减弱,水质变化无常,水产动物容易产生应激反应,下雨变天就出现死鱼。
3、“浮膜”底质 
大量老化死亡藻类、青苔和悬浮有机沉积物沉淀于底部,在厌氧有害微生物作用后,会变成有机絮凝物和有毒气体上浮并在水体表面形成大量泡沫、油膜、泥皮等。  
4、“丝状藻、青苔”底质 
错误改底导致底质板结,底质与水体之间营养元素的交换受阻,致使水体营养元素的不平衡或缺乏,出现“倒藻”、“转水”,水质过瘦,清澈见底,底部丝状藻、青泥苔大量繁殖。
5、“偷死”底质 
由于底部长时期缺氧,没有使用生物制剂及时分解有机质,致使底部厌氧发酵,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有机酸等有害物质累积过多,使水产动物于底部中毒死亡。

38.webp.jpg


五、底质改良方法
对于池塘养殖易出现上述不同底质的情况,说明底质改良这项工作应当贯穿整个养殖周期,提前做好改底工作,这样才能有效降低不良底质发生的几率,给水产养殖动物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因此底质修复和改良对水产业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具体做法如下:
1、养殖前
上季养殖结束后,应当对养殖塘进行清淤、晒塘处理。一般清淤的时候池底留有10cm的淤泥层即可,主要作用就是为了开春肥水能够有利进行。池底再经过冰冻日晒,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消灭病原体和其他有害生物。在此期间还可进行池塘的修整加固、堵塞漏洞、维修闸门和铲除杂草等工作。
2、养殖期
养殖中前期,由于投喂量不多,水体产生的残饵、粪便也不会太多,再加上水体藻类的光合作用,因此前期水体一般来说不会缺氧,这时候可以利用微生物来修复底质,减少底质有机物的积累。如使用“底改酵素”、“高活性芽孢杆菌”、“水维康”、“降解芽孢”等分解池底腐殖质,对于水体当中的有机小分子,可以选择“红益生”、“红螺壮”等分解吸收,能有效降低水体有机物、硫化物的含量,维护底质的健康。
在养殖中后期,随着投喂量的增加,池塘溶氧的消耗,水体中的微生物分解速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有机质的积累速度,所以这时建议使用一些化学增氧复合型改底产品,如“金盾全能”、“铂盾全能”、“虾蟹底康”等过硫产品,在养殖后期3-5天使用一次化学改底,能有效预防因投喂量过大产生的各类底质灾害,维护养殖安全,提高经济效益。
因此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前期可以使用生物方法改底,中后期尽量避免。而化学型改底产品可以贯穿整个养殖期间,尤其考虑到养殖中后期的水体情况,最佳的选择就是使用化学型改底产品。
池塘底质的缓冲能力、自净能力、生产性能、抗逆性能,是池塘养殖成败的关键。“成也底质、败也底质”对于池塘养殖业而言一点都不为过。要使池塘养殖业得以可持续发展,克服连作障碍,池塘底质定期改良需引起池塘养殖者们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