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产养殖中,由于养殖面积的扩大,疾病防治时用药不合理和环境水质的不断恶化,养殖密度的增加,水体排放灌溉不方便等客观因素容易引起养殖水体恶化严重,保水不持久,出现白浊水,黑水,老绿水和铁锈水等常见不良水体,这些水体不仅会造成养殖成本的增加,更是养殖的技术难题。
养殖水体中的“铁锈水”是个较为广泛的概念,通常是指水体表面生成油膜泡沫,颜色呈铁锈色,水体呈像铁锈一样,这种水体除了含有铁化物之外,还有大量的铁离子,总体比较浑浊。池塘的水面上呈现一片红色或翠绿的薄层,还发出一股难闻的腥味。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水锈"或"铜锈水"或"铁锈水"。
一、铁锈水形成的实质
1、一般认为,红色水面是裸藻、裸甲藻、多甲藻、黄被藻、隐藻等藻类成为优势藻种,其在养殖水体中大量繁殖,所呈现的水色。其分泌物与老化和死藻在水面形成一层油膜状物质。
裸藻、裸甲藻、多甲藻死后释放毒素,对养殖动物有害;黄被藻不易被养殖动物消化,隐藻易引起转水。因此,出现这类水色,在目前高密度养殖过程中必须立即处理。
2、单一藻类引起。一般多是绿藻门的藻类为优势种类,导致“红水”。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连续晴天,气温较高时。池塘内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大,晚上耗氧严重。所以,上午容易出现浮头症状,中午和下午养殖生物趋于正常。
3、这种水体除了甲藻等藻类外,可能还含有铁化物以及大量的铁离子,也会呈现“铁锈水”的水色。
二、铁锈水形成的诱因
1、养殖水体中氮磷比例失调,导致藻类过度繁殖。
水质清瘦,表层有铁锈色油膜,有黏性,以变形裸藻和血红裸藻为优势种。
由于这类藻类趋光性强,常呈红色或褐红色,多出现于在春夏之交或夏秋之交时节,形成后,水面覆盖率可达30%-100%。此外,还常有“晴红阴绿”、“昼红夜绿”、“朝红夕绿”的变化。
对养殖的危害:
在水体表面形成的油膜阻碍了油膜以下的水体接受到光照,阻碍光合作用的进行;同时,油膜的存在也影响了水体与空气的接触,导致水体溶氧的降低。另外,裸藻大量死亡后,所产生的藻毒素对水生动物具有毒害作用,可导致水生动物的厌食,生长缓慢等。
2、底质恶化,残饵粪便的积累导致水体过肥。
部分水产养殖池塘多年不清淤,池底淤泥厚,有些塘底甚至超过40公分以上。积累大量的有机质,或者养殖水体底泥中富含铁分子,随着底质的渗出进入到养殖水体,造成养殖水体中的铁超标。
在温室、温棚养殖中,由于室(棚)内气温维持在较高状态,养殖水体上下分层,水温不均。白天表面热水和下面的冷水对流困难;到夜晚,由于水的比热容比较大,存热量虽足,但是不持久,表层水散失量速度快。渐渐地,池底水温高于地面,上下对流开始,大量污秽随着底层水上浮和养殖动物分泌的粘液混合在一起,生成油膜泡沫。
当出现以下特点,可判断水质变化一般是由于“底质恶化"引起的;到中午之后,水体光合作用增强、产氧增多,藻类可以利用一部分有机物,加上表层微生物分解部分有机物,所以到了下午,在下风口才有少量的油膜泡沫;有大风时,油膜泡沫少,小风和无风时油膜泡沫多等“上午多,下午少”的铁锈水特点。
3、新加水,新水中金属,特别是铁等成分含量高引起。
在有些区域,例如山东、江苏等地,采用抽取地下水养虾;有些地区缺水或“河水污染严重”,为了加水,打井抽水。有些地下水中的铁化合物和金属离子含量比较重,加了井水之后不久,池塘里的水质变为了铁锈色。
重金属超标的危害:导致鱼虾的慢性中毒,生理机能受影响,对呼吸器官的腐蚀,影响水生动物的呼吸和摄食,生长缓慢等。由于养殖水体中的重金属超标,导致水体的藻类很难生长起来,肥水困难。
三、处理方案
1、裸藻大量繁殖引起的铁锈水的处理:
将池塘水体表层的“铁锈”用干稻草绳拉向池塘一角后用三角抄网捞去,可减少池塘中该种藻类的数量,但此种方法清除效果不彻底,裸甲藻过度繁殖的环境条件(水体富营养化,底质恶化等)未改变,之后又会大量繁殖。
建议在天气晴好的时候使用“强氧底净”+“底源康”进行氧化分解,晚上使用“安进巨能氧”,加开增氧机进行增氧操作,防止夜间缺氧。由于藻类有趋光性,并且集中在水体的中上层,所以分解藻药物的计算仅仅考虑面积即可,使用泵抽取池塘表层水,排掉表层的裸藻。第二天上午使用“君独消”处理水体,同时用“红螺壮”+“红益生”进行藻相的调节。
2、重金属超标导致的铁锈水
处理方式主要是络合掉水中过多的重金属离子,建议使用“底改酵素”+“养水激活液”、“解毒应激灵液体型”和“藻毒分解素”等,能够很好的与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结合,达到处理铁锈水的目的,在养殖水体中应用得较为广泛。
在处理掉养殖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后,在进行培藻的处理,培养水体优良的水色。
处理建议方案如下:使用“底改酵素”+“藻毒分解片”进行水体重金属的处理或使用“球藻壮”+“红螺壮”进行培藻调节。
视情况连续使用1-2次,即可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