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殖水体水质浑浊的原因
1、物理因素:
1、降雨冲刷池塘周围的地面及池塘护坡,带来的含有较多泥沙的径流进入池塘,引发池塘的水质的浑浊。
2、养殖池塘为新开挖的池塘,池塘底部缺乏有机质,导致池塘养殖水体中缺乏营养元素,藻类生长困难,加上水浅,在风力,增氧机的搅动,容易造成水体浑浊。
3、增氧设备安装的不合理,主要是微孔增氧曝气设备,曝气盘的高度太小,导致曝气管距离池塘底泥过近,开动底部曝气增氧机时,容易导致底部物质悬浮,引发池塘水体浑浊。池水过浅,增氧设备的使用导致底部沉淀物的悬浮液容易引发水体浑浊。
4、养殖水体偏瘦,缺肥,藻类严重缺乏,一旦下大雨,由于水体上下层温度发生较大的变化,导致水体产生较强的密度流,底层的沉淀物随着密度流往上翻,在水中悬浮,很快就会形成泥浆水。
2、生物因素:
1、放养密度过大,特别是底层鱼养殖密度过大:多见于生鱼,黄颡鱼等池塘,主要是由于密度过大,生物的搅动导致养殖水体浑浊。在我国池塘养殖密度非常高的地区(如珠三角的黄颡鱼,生鱼养殖池塘),养殖密度达到非常高的水平,这些池塘很多时候都容易出现水体浑浊,水难肥,藻难培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养殖密度过大,生物搅动剧烈,导致水中有机质的悬浮,养殖水体的透明度低,水体浑浊,透光度低,水很难肥起来。
2、养殖水体浮游动物大量繁殖。水体的原生浮游动物大量繁盛,大量浮游动物摄取摄食浮游植物(水藻),致使水体藻相难以形成优势种群,水体水藻藻种减少。水体失去藻相而显得浑浊。
3、水中缺肥严重或者水体营养不均衡。因池塘营养成分严重不足或肥水产品营养不平衡以致水体营养元素部分缺乏、不均衡,难以提供形成良好水色的藻种营养;或优良藻种缺乏;或者是缺乏营养向肥效转化的转化物如优良的芽孢微生物菌群;也难以形成良好水色。进而产生浑浊的现象。
4、悬浮有机质过多。杀菌消毒后破坏水体菌相未及时补充有益菌,缺少菌种及时分解有机质。导致水体的悬浮有机物过多而引发水体浑浊。
5、摄食不足引起:一般发生在投喂不足的情况下,沿塘边5米左右水面出现浑浊,池塘中央不浑浊,可通过增加投喂量解决;
6、寄生虫病引起:养殖鱼类有体表寄生虫的情况下,常出现游边现象,鱼类集群游边导致池塘边出现局部浑浊,需要镜检后,针对性用药进行杀虫处理;
7、拉网后引起:拉网搅动池底,造成池塘水体的浑浊。
3、水质浑浊的区分,有助于后续的处理。
取一定量的池塘水盛在水瓶中静置一段时间,如果瓶子的底部出现沉淀,水慢慢变清,说明水体是悬浮物质引发的水质浑浊;如果放置的水长时间都不能澄清,瓶子底部也没有沉淀物的出现。说明水体中的浑浊的原因主要是胶体样浑浊(这种情况多见于浮游动物大量繁殖引发的水体白浊),胶体样水由于胶体带电荷,净水剂超量使用效果不理想。此浑浊一般无碍,不影响藻类繁殖,持续一段时间后(时间长短不等)会自动变清。
二、养殖水体水质浑浊的危害
养殖水体浑浊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养殖水体透明度低,导致水体中藻类生长困难,水体中藻类很少,水体中的光合作用强度低,产氧少,导致水体的溶解氧低,不利于鱼类的生长,严重甚至诱发浮头。
2、水中的悬浮物过多,粘附在鳃上,刺激鳃四粘液的分泌,影响鳃的正常呼吸功能,严重时甚至诱发鱼类的应激反应,导致鱼类的生长放缓,饵料系数增大。
3、池水浑浊导致整个池塘的养殖生态系统处于不良状态,物质的循环受阻,氨氮和亚硝酸盐由于得不到充足的溶氧而不能快速转化为无毒物质,从而对水生动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三、养殖水体水质浑浊的处理
1、浊水的预防:
1、新开挖的池塘底部施有机肥,增大池塘底部的肥度。新开池塘或砂质底,池底未形成粘土层,易随风浪或水的对流作用浑浊池塘。新开池塘及砂质池底可提高水位,施放有机肥,尽快在池底形成粘土层,使用净水剂的效果一般,即使好也不能持久。
2、适当加深池塘的水位。养殖池塘水体过浅(1.5m以下),较水深在2米或者2米以上的池塘更容易出现养殖水体的浑浊,因此,进入成鱼养殖期后,可适当加深水位。
3、对于养殖密度过大引起的养殖水体浑浊,存塘量过大时,及时卖鱼,减少存塘量,减少池塘底部的生物搅动。
4、养殖机械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对于水深小于1.5米的土池,使用提水能力强的机械是不合适的,建议选用提水能力小,对水体底层影响小的增氧设备机械。在底部曝气式增氧设备的安装和使用的时候,需要安装曝气盘的支架,支架的高度不应低于20公分,切勿直接将曝气盘放在池塘底层的表面。
2、浊水的处理:
首先建议用显微镜观察池塘水样,如果是养殖水体没有什么藻相,且浮游动物过多,需要进行浮游动物的处理,杀灭或者使用水泵加滤网过滤掉浮游生物,之后在进行净水和培藻的处理。
处理建议方案如下。
1、使用“水虫净”或“超能水净”、“亚硝净”,严重时连用2到3次,具有净水(分解大分子有机物,打破悬浮有机颗粒,降低水体粘性,沉淀悬浮物)、解毒(高级氧化技术降解水体各类有机有害物质和还原性毒物,提高水体氧化还原电位)、增氧(通过降低水质粘性降低水体表面张力,增强空气中氧向水体的扩散和水体上下层的交换)的作用;尤其是有效避免因大雨和暴雨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带进水体中,生成亚硫酸和亚硝酸,对水生动物的呼吸器官和消化道粘膜产生伤害,造成细胞缺氧而降低免疫;
2、使用“底改酵素”或“解毒底改”、“底改特攻”、“铂福底健”等产品,快速降解沉积到塘底的各类有害物质、改善板结、发黑、发粘、发臭底质,增氧提高氧电位的作用;
3、天晴时,使用“安进肥源”+“安进菌霸”进行肥水操作;通常3天左右水色转绿,藻类生长繁殖较丰富。
4、水体使用消毒剂、底质改良剂12小时后,可根据需要适当补充活菌,如“聚能菌素”、“乳酸菌群”等,配调菌相、改底,建立底部菌相平衡,可有效解决养殖中后期的黑臭底质,解决氨氮和亚硝酸盐居高不下难题,补充有益菌,加强对有害底质的分解转化,形成微生态平衡的底部水质和底泥。
四、改善水体浑浊的方法
1、对新改造的老塘口或新开挖的塘口,放苗前最好等水色稳定后再放苗。此类池塘前期起的水色多是假水,单一藻类过多,水体不稳定,放苗后水色易变,一定要随时观察,及时补肥。
2、出现小白虫(枝角类)的池塘,水易起白浊水,此时一般不用过多地担心,只要停止喂料,等水珠自行消亡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补肥调水。切勿大量补肥,会造成水珠大量繁殖,水色更不易起来。
3、适时确定补水量并保持合理水深,减少池塘补水次数。冬棚的水位不易过低,1.2-1.3米不宜,一来利于水体稳定,二来利于保温。有条件的池塘,可以设一个蓄水池,并定向培育藻类,用于向塘加水。
4、中期注意稳水。养殖中后期,随着投饵量增多,水体并不会缺乏氮元素,而是缺乏碳源,所以定期补充碳源非常重要。合理的碳氮比更有利于水体菌相和藻相的平衡。相反的,我建议中后期不需大量追肥,特别是已经出现泥浆水的情况,补肥已经毫无用处。
5、养殖后期及时降低密度。当后期出现水体浑浊,甚至泥浆水时,说明虾的密度已经过大了,不要太过于强求通过调水来恢复水色,反而及时疏虾,降低对虾密度才是明智之举。
6、谨慎使用聚合铝等化学净水剂。聚合铝等净水剂虽然能起到快速净水的效果,但造成的都是假象,很快就会反弹,治标不治本,如果虾塘水环境的剧烈转变会造成虾体应激,稍不留神就出事。聚合物沉底后会吸附在虾的鳃部影响呼吸,败坏底部,时间久了就会出现黄鳃、黑鳃等问题。
7、可以适当提早投饵。有此养殖户前期不投料,认为是浪费,其实提早投料一来可以驯食,使鱼虾更早上料台,鱼虾的规格也整齐,二来可以使水体更快地趋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