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活、嫩、爽”是淡水养殖池塘优良水色的四字诀。“肥”字当头,可见肥水对水产养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春季节是水产养殖的投苗季,在进行完清塘、解毒后,就要开始肥水了,而肥水(特别是早春的低温期肥水),很多养殖户在进行肥水工作时却总是失败:水很难肥起来,水体总是清澈见底。对此,有一部分养殖户选择了妥协,既然肥水这么困难,我肥了那么多次都肥不起来,干脆也就不肥了,因此他们采取了清水放苗的做法。但是如果水没肥起来或长期水是清澈见底的,养殖风险性会较高。那么为什么开春池塘里的水这么难肥呢?除了自然因素:气温、光照等因素外,大部分人陷入了肥水误区:认为肥水就是给水体补肥。
一、肥水的好处
①早春肥水可有效转化、利用水体有机质及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避免黑、浑水的产生;
②早肥水可以保证水体充足溶氧,增强水体缓冲能力,降低养殖动物病害发生率;
③早肥水可以保证水体充足饵料,为虾苗提供优质天然生物饵料;
④早肥水可有效预防、控制青苔、泥皮的泛滥疯长;
⑤增加水体的缓冲能力;
⑥早肥水可以提升水温,有利于虾苗早开口,早摄食;
二、肥水困难的原因
1、春季气候不稳定
春季气温时高时低,还有倒春寒等环境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藻类的繁殖生长,进而影响肥水的效果。
2、春季光照不充足
春季太阳光照强度和时长都不充足,直接影响藻类的光合作用,导致藻类的生长繁殖生长受限。
3、春季池塘水温低
藻类在水温低于6℃以下时,生长繁殖速度非常慢,在25℃时,最适宜藻类的生长繁殖。而春季池塘水温一般都在18℃以下,并不是藻类最适宜的生长繁殖温度。
4、藻种种类数量少
肥水必须要有适量的藻种,如选用地下水或是清塘过于彻底等因素则会藻种种类数量少,很难达到理想的肥水效果。
5、药物残留较严重
水体消毒剂、杀虫剂、清塘剂使用过量,引起藻种缺乏,药物残留较多,水质不适宜藻类的生长繁殖。
6、浮游动物数量多
水中枝角类、桡足类等小虫体过多会吃掉刚培育起来的藻类,判断小虫体是否过多的方法是在傍晚或天亮之前用白瓷碗在池边舀水用手电观察,如有过多,放苗后减少喂料,让苗种吃掉大部分浮游动物再行肥水。
浮游动物过量繁殖(尤其是枝角类)也是导致养殖水体“久肥无效”的重要原因。浮游动物很多以藻类为食。过量的浮游动物,不仅消耗大量氧气,也摄食大量的藻类。
7、青苔繁殖速度快
春季水温较低,适宜青苔等丝状藻类的生长繁殖,而丝状藻类的大量生长繁殖,会消耗养殖水体的大量物质,严重影响有益藻类生长繁殖。
8、水体硬度过小
水体硬度是指溶于水中钙、镁盐类的总含量,以CaCO3(mg/L)表示。水的硬度一般分为碳酸盐硬度(钙、镁的重碳酸盐和碳酸盐)和非碳酸盐硬度(钙、镁的硫酸盐、氯化物等)。水体硬度对藻类生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据实验验证:池水总硬度小于10mg/L(0.2 mmol/L),即使施用无机肥料,浮游植物也生长不好;总硬度为10-20mg/L(0.1-0.4 mmol/L)时,施无机肥料的效果不稳定;总硬度大于20mg/L时,施用无机肥料后浮游植物才会大量生长。
9、肥水产品效果差
慎用化肥和没有发酵的有机肥,施用化肥和没有发酵的有机肥后很可能导致池水没能肥起来反而会变差。
三、为什么说水体补肥是误区
1、自然因素
影响池塘水体肥不起来的自然因素有很多,比如:气温较低、光照时间不足、天气长期不好等等。这些都会影响池塘中有益菌和藻类的光合作用,影响他们的正常生长,从而水体肥不起来。
2、水体指标不正常
水体指标不正常也会让水体很难肥起来。PH过高或过低、水体总碱度不够、水体毒素多、水体藻类生长的营养元素过少等等,一系列的水体的自身问题,都会影响到肥水工作,很容易导致肥水肥不起来。
3、错以为肥水就是补肥,忽略了补藻的重要性
排除自然因素,也排除水体自身的问题,那么大部分养殖户肥水肥不起来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缺藻!缺藻,肥水不单单是水中补肥的工作,而是需要向水中补藻、培藻的“培养”工作。
有人会说开春肥水是为了预防青苔、是为了调水色,也有人会说开春肥水是为了给水体保温,当然大家说的这些都很正确。
然而,肥水是为了维持池塘内菌、藻、有机质等构成的这个小生态系统的平衡,只有池塘这个小生态系统平衡了,在养殖过程中才会相对顺利的进行,才不会出现一系列这样那样的问题。
之所以开春肥水时需要补藻而不能单单补肥是因为,前期很多池塘往往大量使用肥料,但是在缺乏藻种的情况下,这些肥料不能及时地被藻类吸收利用,最终只会沉积在池塘底部,导致底部环境的败坏,甚至很多池塘会将不利于养殖的虫子培养起来,导致水质更加地清瘦!
所以肥水的根本核心在于“补藻”而并非是单纯“补肥”,肥料是给藻类用的而不是水!
经过一个冬天的修正加上我们使用消毒剂清塘,开春之时水体的藻类几乎当然无存,因此前期一定要补充有益的藻种,再进行肥水,才能成功。
然而,单单补藻也是不够的,要保证肥、藻、菌协调作用,三相平衡!
四、肥水方法
1、建立优良的水色及稳定的藻相
藻类有两个特点:
一是首次肥水的水色一般都是优良水色,不良水色一般都是发生在养殖过程中的中后期,即使最早出现也是在放苗之后,放苗之前是很少出现不良水色的。
二是施肥次数越多,肥水时间越长,培育出来的藻相越稳定,而稳定的藻相一旦建立就不容易改变,包括消毒及中小程度的恶劣天气也很难改变。所以我们只要按照这两点来肥水,就能够获得好水色和稳定藻相。
2、密切注意藻类变化引起溶解氧不足
在水质各要素当中藻类是最活跃的,每天都会发生变化,但并不是凡是藻类发生变化都要采取措施,真正要采取措施的只有三种情况:
一是藻类密度太浓(大),可以选择用“安进菌霸”等生物制剂来抑制藻类,提高透明度。也可以选择用“鱼虾菌毒净”杀灭一部分藻类,使水质变清爽。
二是藻类密度太淡(小),包括死藻(即倒藻)。可以泼洒“藻毒分解素”解毒,或者晚上开启增氧机或使用“安进巨能氧”增氧,或者补充“肥源”肥水。
三是藻类大量老化死亡(包括死藻即倒藻)。如果老化的藻类数量少说明危害性不大可以暂时不采取措施,但是如果出现泡沫和悬浮物多,饲料台周边又脏又臭,说明藻类老化严重必须采取措施。可以使用、“超能水净”、“底改酵素”或“亚硝净”络合吸附,或者使用“解毒应激灵”解毒,或者晚上开启增氧机或撤施“安进巨能氧”。
避免藻类大量老化死亡的办法就是施追肥,少量多次,因为每施一次肥都会催生一代新的藻类,施肥次数越多藻类代数就越多,藻相也就越复杂,这样由于每一代藻类生长时间不一样老化死亡的时间也就不一样,集中或大量老化死亡的现象自然就可以避免了。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三种情况不管是哪一种在采取措施的过程中都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因为藻类变化到不良水色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不是两天三天就形成的,养殖动物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由于持续受到应激,体质会变弱抗病力就下降,如果采取措施力度太大或变化太快,没有一个缓冲适应的时间,就会造成新的应激,等于反复折腾,结果往往是水色调好了养殖品种也不行了,所以采取措施必须要考虑养殖品种的承受能力,必须要有一个缓冲过程,我们调水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疾病或挽救,而不是为了调水而调水。
3、肥水的方法
肥水第一步:当清塘进水工作完成之后就可以用“安进肽肥”、“硅藻壮”、“肥源”肥水了,瘦塘(肥塘可以不施肥)第一次施肥一定要放足,宜多不宜少,在水色既肥沃但又清爽时,这说明水色已经建立,藻相已经稳定,然后就可以下苗。
肥水第二步:投放苗种之后,视水色的变化,改为不定期追肥,即是否需要追肥包括使用什么肥料使用多少等等,完全是根据透明度根据pH值根据天气根据底质等因素综合分析来决定。水瘦了就施追肥,追肥建议使用“安进肥霸”+“安进菌霸”。
4、开启增氧机
上面说了肥水的水体晚上更容易缺氧,肥水可以(白天)增氧但又(夜间)离不开氧气,所以肥水至少在晚上要开动增氧机为宜,而且增氧机的使用不能固定不变,因为溶解氧会随着天气及藻类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增氧机的使用也要随着溶解氧的变化而变化,阴雨天、夜间、气候骤变等情况下都要开动增氧机,使溶解氧始终保持充足、稳定,只有溶解氧充足,肥水才有效果,肥水的效果也才会好,水质才会稳定。
5、肥水过程不要大起大落
肥水要考虑到其他方面,避免产生相互矛盾或造成应激。一般来说在溶解氧不足情况下,肥水之前应先增氧或者先用“解毒应激灵”解毒先缓冲,待情况好转之后才肥水。追肥肥水应选用化肥宜选用“安进肥霸”+“安进菌霸”,对于大量加水、消毒、泼洒“鱼虾菌毒净”、使用“高活性芽孢杆菌”等有可能产生应激的措施只宜在肥水之后和水质恢复之后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