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的好“流水不腐”,其本意是指流动中的水,水质不容易发生恶化。从养殖角度来说,所谓的“活”是指能够维持多种微生物及其他水生生物生存并保持新陈代谢的水体,主要表现在水质稳定。现如今大多数养殖池塘都是以封闭形式为主(不与流水相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体之间物质交换,无法满足养殖需求,因此主要还是依靠人工去调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养殖水体恶化,保证水体时刻处于“活”的状态。保持水“活”,其实就是保证水体中碳、氮循环不受阻。简单来讲就是:水体中的残饵、粪便及浮游动植物尸体被水体微生物分解后的最终产物刚好能够被动植物所吸收利用转化,同时所产生的有害副产物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的含量处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内。
以现有普遍的高密度养殖为例,大量饵料的投入必然会带来大量的有机废物的积累,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水体有毒有害物质的增加及缺氧的发生,从而引发养殖对象“浮头”、“泛塘”、“中毒”等,因此水“活”在这里就扮演了消除水体有毒有害物质,增加水体溶解氧,为养殖对象提供良好生长环境的重要角色。那么,在养殖过程中哪些措施对水“活”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呢?
一、改底
1、养殖前的改底
养殖结束后,不管是用物理方法(翻糖、晒塘)、化学方法(泼洒生石灰)还是生物方法(微生态制剂)对池底进行改良,都是为了清除池底有害物质,消除氧债,提高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为来年养殖打好基础。
2、养殖期间的改底
在养殖期间,随着投喂量的不断增加,池底残饵、粪便及浮游动植物尸体也在逐渐积累,如果这时水体溶解氧低或好氧微生物少的话,池底大量积累的有机质无法进行充分的有氧分解,只能被厌氧微生物利用并分解产生有机酸、氨氮、硫化氢、甲烷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无法被浮游动植物直接吸收利用,从而导致池底泛酸、有害物质积累及水体物质交换受阻,水质恶化。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在养殖前期10~15天使用“金盾全能”+“安进巨能氧”改底一次,中后期5~7天改底一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池底氧化还原电位,把池底积累的有害物质氧化成能被浮游动植物吸收,打通水体循环,提高水体“活”力。
二、补菌
作为水体中的分解者,微生物在水体物质转化和能量转换的生态循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池塘这么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水体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少,生态稳定性差,这也是影响水“活”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要及时向水体补充有益菌,如:“安进菌霸”、“活水益生素”、“聚能菌素”、“高活性芽孢杆菌”等活菌产品,才能保障水产养殖生态系统处于高效运转状态。
水体有益菌重要作用:
1、迅速完成养殖水体中有机物降解,防止有机物沉积造成“氧债”积存。
2、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促进水体碳、氮循环。
3、为藻等浮游生物生长提供营养物质。
4、提高水底氧化还原电位,防止还原态物质的积累。
三、补藻种
藻类作为养殖水体的生产者,不仅是早期养殖对象的生物饵料,还是水体生物生命活动的主要供氧者。跟补菌的道理一样,养殖水体藻种来源也只有外河水一种途径。随着养殖的进行,藻类的生长会受自身因素、天气因素及水质因素影响,导致水体藻类新陈代谢受阻或死亡,这时就需要换水或向水体补充藻种才能维持水体的稳定,菌藻平衡,保证有机物质循环正常进行。搭配组合可选择“安进肥霸”/“安进肥源”+“硅藻壮”/“球藻壮”。
水体藻类的重要作用:
1、水体生物生命活动的主要供氧者。
2、通过各种生化反应将水体中各种无机盐转化合成为有机物,促进物质循环。
3、能够吸收水体氮、磷等元素,降低水华及青苔的发生概率。
4、降低水体有害物质的积累,如氨氮、亚硝酸盐等,调节池塘pH,稳定水质。
四、增氧
溶解氧在养殖生产中的重要性,除了表现为对养殖对象有直接的影响外,还对饵料生物的生长、水中化学物质存在的形态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水体溶氧量的多少间接决定该池塘的产量及经济效益。我们都知道水体中溶氧的主要来源为藻类的光合作用,占比超过80%,这也从侧面决定了一旦池塘藻类生长或光合作用受阻,就需要人为的去向水体补充溶氧,只有足够的溶氧才能保证水体平衡不会打破,物质转化不会受阻,因此这时候需要开动增氧机或泼洒“应急120”、“安进巨能氧”增氧。
增氧机开启时机:
1、晴天中午开动增氧机1~2小时,充分发挥增氧机的搅水作用,增加上下层水体溶氧交换,并加速池塘物质循环,改良水质,减少浮头发生。
2、阴雨天,在夜里及早开机增氧,直接改善池水溶氧情况。避免阴雨天中午开机,此时开机,不但不能增强下层水的溶氧,而且增加了池塘溶氧的消耗,极易引起鱼类浮头。
以上的措施之间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共同实现了溶解氧的产生和消耗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有毒有害物质产生又快速消除,水质保持良好稳定状态,实现了养殖水体“活”的重要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