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属于无脊椎动物,生活在海水底部,通常活在海草特别多的岩石、泥沙等区域。刺参能在水温-1.5~27℃的环境中生存,在10~16℃的环境中生长最快,当水温低于3℃时海参就不再进行摄食,进入半休眠状态;夏天水温高于28℃时,刺参就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有可能会面临死亡。夏天刺参会进入休眠状态,这个时期被称作夏眠。
因此水体温度直接决定着刺参是否进入休眠,进入夏眠状态,刺身不进食,肠道排空,钻到岩石缝隙之中。海参在夏天将近3个月的时间处于休眠状态,当海水温度下降到25℃以下时,刺身就慢慢停止休眠状态开始四处活动和摄取食物。
海参生活习性
海水中的含盐量要维持在24.2‰~34.7‰这一范围内,刺参养殖池塘水体溶解氧含量一般情况下超过5mg/L,大部分时间溶氧含量大约为6~9 mg/L,当溶解氧含量在3 mg/L以下时,会导致幼参发生缺氧现象,附着能力降低。底栖硅藻是海参的天然适口饵料被称为海洋中的天然牧草。
海参在摄食期间,会优先选择底栖硅藻进行摄食,当硅藻不足时,海参继而去摄食有机碎屑、底泥等。海参有昼夜不停的贪食性,只要有硅藻它就不停摄食。所以充足丰富的硅藻为海参提供优质的水质及丰富饵料环境。
环境因素对海参养殖的影响
1、温度
海参生长对温度的要求,会因环境不同,有很大差别;同时海参不同的生长时期对温度的要求也不一样。在养殖生产中,海参的状态不同,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就有所不同,体质好的,在1—2℃水温时,海参就有很多活动和摄食。在高温时,如达到20—23℃,海参也可以有很多正常摄食,但最适合海参生长的温度,还是在6—20℃区间。可是在养殖过程中,受海参体质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在这个水温区域,仍然有很多的海参活力和摄食也出现了不是很理想,所以说,在养殖生产中,不能只看重一个方面的因素,而要结合多方面原因,综合控制,才能真正养好海参。
2、盐度
海参适宜生存的盐度18—35‰,生长最佳27—32‰。盐度31.5时海参耗氧量最低,当盐度升高到36时,耗氧量明显升高。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海参是狭盐性生物,对海水盐度要求比较严格,不适宜在有河口,淡水注入比较多的地方养殖海参。遇到像前两年夏季雨水比较多的年份,对海参的生存和生长都将造成比较大的危害,对海参养殖业打来巨大损失。
重点提示:以上这两个因素,在实际养殖中比较难控制,但是在前两年的自然灾害过程中,有些养殖户,海参养殖虽也受到了影响,但是相比要好的多,这来源于长期专业化的综合管理,保持海参良好的体质、保证好的水质和底质环境,最终实现养殖的成功。
3、水质
海参的健康生长对环境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它喜欢有腐殖质的底质,可以为它提供更多饵料,但是在这种底质的地方,水环境就很容易变坏,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水质指标就会超标,影响海参的生存。在生产上,经常会观察到,有腐殖质的地方海参就会很多,在这种地方海参很容易出现肿嘴和死亡,就是摄食了腐败变质的饵料,造成细菌感染,引起的病变和死亡。
因此在养殖海参的过程中,水质的调控和底质的改善尤为关键。水质的调控要根据不同季节,合理控制水深,春秋水深要求浅一些,有利于底栖硅藻的生长,也有利于池底的改善,也可以比较好地控制氨氮和亚硝酸盐的生成。冬夏季节要求水深比较深一些好,可以为海参提供一个较稳定的越冬和渡夏的环境。海参对底质的要求比较严格,在日常生产上,要严格地按照生产技术要求进行定期改底,避免出现海参圈黑低、臭底,也不能有比较严重的海藻生长,控制好水的透明度, 维持水的肥度,保持水处于稳定状态,也就是要求水不能太清也不能太混,才能养出比较好的海参。
建议:定期使用“金盾全能”、“底居全能”对池底进行改良,改善海参圈黑底、杀菌、杀灭和抑制青苔,同时对玻璃海鞘的繁殖也有抑制作用。改善水质和底质环境,其中的分子氧和微生物增效剂,能有效倍增芽孢杆菌的活性,更好的达到改良底质和水质的目的。保持好的水质和底质能有效减少肿嘴、应激性化皮和寄生虫病的发生;对于发生肿嘴和细菌性化皮,应及时治疗,刺激性小,在有效治疗病害的同时,不会引发应激反应。
4、天气
海参能预测天气,如风暴来临前,天气骤然变化等,它都会提前躲到附着基里。这在养殖海参中,要时刻关注天气的变化,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时调整养殖海参的水深和投喂的饵料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做到外界环境对海参的生活环境有比较小的影响,生长环境的稳定是海参养殖成功的关键。
建议:在天气发生变化前,可以使用“复合免疫多糖”、“酶益添”、“复合VC应激灵”,能明显提高海参的抗应激能力,防治因天气变化导致的海参应激反应。
5、营养与病害防治
养殖海参主要是靠自然饵料,现在有很多养殖户也根据自己圈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饵料投喂。但是主要还是自然饵料,所以改造养殖圈的饵料构成是达到高产的基础,这也是很多养殖户忽略的关键问题。海参是否可以快速健康生长,取决于平时的科学管理,不是等到出现问题才想起怎么解决。医者治未病而不治已病。在海参养殖上就很适用。病害防治,主要还是底质和水质的问题,定期进行底改药物的预防,水质定期进行消毒,都是养殖过程中最重要的。平时生产上要勤观察,及时发现问题, 合理进行解决,出现特殊情况,要有专业人士进行科学防治才好。
海参越冬期管理
影响海参成活率的因素很多,“冬季封冰期”就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结合往年冬季本地区出现的问题,总结几点参圈安全越冬关键点供大家参考。
1、封冰前净水、改善底质
经过一个秋天的生长期,海参圈内积累了大量的粪便、残杂,尤其是有投喂配合料的参圈。虽然入冬后,水温较低,水体不像夏季高温季节发酵带来急性缺氧,但沉入圈底或水体中的残杂、碎屑会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引起水体慢性缺氧,尤其是封冰后水体溶氧来源少,会加重水体缺氧。建议:在封冰前用“底居全能”+“安进巨能氧”改底解毒;增加透明度,提高圈底产氧能力。
2、保持较高水位
辽宁、河北地区,冬季气温较低,参圈易结冰,切持续时间久,加深水位(最好2米以上)一方面利于圈底保温,另一方面有利于稳定水质,尤其是利于稳定底层水的盐度。我们都知道,表面所结的冰大部分是海水中析出的淡水,冰层越厚,底层水盐度越高,提高水位可以降低这种影响。
3、适当扫雪、打冰眼防冰下缺氧及化冰期气泡病
大雪覆盖冰面,时间久了会形成“乌冰”,影响冰下藻类的光合作用,时间久了就会引起参圈缺氧。很多人认为,冰下有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不会缺氧就不用“打冰眼”了,其实不然。大家都知道,封冰期是一个降温的过程,这时水温比地温降的快,但封冰后相当于给水体盖了个棉被,未被释放的地温又作用于水体,导致水体温度升高。而水体中气体的溶解度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的,未溶解的气体又不能释放出去,就会加大冰下的气体压力(另一个水体气压分压增大的阶段就是“立春”后,地温上升期),海参体内游离气体含量也会增加,当化冰期水体中气体分压快速降低时就会引起海参体内的气体不能及时代谢出去,引起海参发生气泡病。所以我们建议:封冰后和“立春”后适当打“冰眼”曝气或适当冰下串水,减少气泡病的发生。
4、病害防治
近几年多为暖冬,经常出现封冰期化冰现象,每次化冰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海参损失。分析原因:
1、圈边或浅水处未回礁的海参应激性化皮;
2、化冰导致海参气泡病引起的化皮;
3、摄食状态下的海参,体内水分含量高,在冰下很容易被冻伤甚至冻死。
建议:
1、封冰前泼洒“酶益添”、“复合免疫多糖”等提高海参体质,保证海参正常回礁;
2、若发现海参化皮,泼洒“复合VC应激灵”、“安进巨能氧”增氧、抗应激加快海参恢复体质;
3、使用“铂源盾水盾”针对冻疮面做进一步防感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