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养殖动物不明原因的出现一些症状,比如表现在鱼上面是急剧活动、身体痉挛、焦躁不安,解剖发现肝脏及鳃已经发生病变;表现在河蟹等甲壳动物上是溜边、上网、上草头等,解剖发现鳃变黑、肝胰脏发白。根据在塘口的经验,结合有关文献,发现这样一些疾病多与中毒有关,而中毒的因素又是多种多样,具体的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类,在此总结出来与广大养殖户分享,望能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一些帮助。
一、微囊藻引起中毒
微囊藻引起中毒主要是铜绿微源及水华微囊藻引起的,其死亡后容易使水体中毒。在白天蓝藻进行光合作用时,pH 值可上升到10右,此时可使鱼体硫胺酶活性增加,在硫胺酶作用下,维生B,迅速发酵分解,使鱼缺乏维生素B,导致中枢神经和末梢经系统失灵,兴奋性增加,急剧活动,痉挛,身体失去平衡。
诊断方法:
根据急剧活动,痉挛,身体失去平衡等可作出诊断。
防治方法:
1、在夏秋高温季节做好预防,可定期(10~15天)用如“聚能菌素”、“高活性芽孢杆菌”病配合“底改特攻”、“超能底净”、“铂福底健”等改底,在晴天上午泼洒。
2、当微囊藻已经大量繁殖时,可全池遍洒“底改酵素”、“铂源净-蓝颤”,撒药后及时增氧及观察,用药后第二天可用“底改酵素”、“藻毒分解素”“解毒底改”进行解毒。
二、农药中毒
农药对鱼类的毒性与鱼的品种及环境条件有很大的相关性,一般来讲,鲑科鱼类比鲤鱼敏感,对于农药的感受性,受精卵的抗性较强,孵化后的仔鱼、稚鱼抗性最差,个体大的鱼抗性又好一些。此外,农药对于鱼的毒性随农药的剂型(乳剂、粉剂)、水温、水的盐度、硬度、pH、溶解氧等条件而改变。
诊断特征:
浮游动物(如枝角类等大型水蚤)品种和数量大量减少,甚至全部死亡,浮游植物品种数量基本正常,甚至可能有所增加(杀虫剂类农药)。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品种和数量都会大量减少,特别是浮游植物甚至可能全部死亡(杀藻剂类农药)。水体和鱼体(特别是鳃部)常会带有农药的气味。
防治方法:
在杀虫后及时解毒,能有效减少对养殖动物的伤害,如金的“解毒应激灵”、“复合VC应激灵”、“藻毒分解素”含有降解剂、核酸及有机调节素,使用后能有效降解各种农药残留,还广大养殖朋友一个“干净”的水体。
其次是在年前用过清塘药物并晒塘之后,在次年放苗之前,应对水体进行解毒,然后再放苗,避免放苗后出现死亡、上网等情况。
三、重金属盐类中毒
重金属对水产动物的毒性一般以汞最大,银、铜、镉、铅、锌次之,锡、铝、镍、铁、钡、锰等毒性依次降低(黄琪琰)。
重金属盐类中毒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大多数金属粒子及其化合物易被水中胶状颗粒、悬浮物、泥土细粒所沉淀而沉淀在淤泥中。
2、金属污染物质比较稳定,不易被生物分解。
3、金属粒子在水中的迁移转化与水体的PH值和氧化还原条件关系密切。
4、多数金属粒子及其化合物易被生物和鱼类吸收,并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
防治方法:
为了能保持水体中的重金属含量不超标,建议在天气突变等情况下配合“解毒应激灵”、“藻毒分解素”调水稳水,同时“解毒应激灵”中高浓度的有机酸能络合水体中的重金属元素,起到解毒的作用。
四、化学物质中毒
1、硫化氢
在食品加工厂和城市下水道的污水内,往往含有大量硫化氢。石油和石油提炼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其中含有硫化氢、硫铁等对鱼类有害的物质。硫化氢可与鱼类血液中的铁离子结合,使血红素减少,因引起呼吸困难,最后缺氧窒息。当水中硫化氢含量达到3毫克/升时,就可使鱼死亡。
2、酸碱度
鱼类生活水体的酸碱度用pH值表示。一般鱼类比较适宜的酸碱度为6.7-8.5,pH值过高或过低的生活会产生不良影响,如pH值过低,鱼生活在酸性水体中。
酸能侵袭鳃组织,使其产生凝血性坏死,破坏鳃的正常功能。同时,酸的阴离子还能与蛋白质结合,使鱼体蛋白质变性,成为溶解的化合物,使鱼的组织、器官失去功能。含过量碱的水则能使鳃分泌黏液发生凝结,从而使鱼的呼吸受阻。
3、重金属盐类
重金属在水中达到一定数量时,即可对鱼产生毒害作用。重金属对鱼的毒害分外毒和内毒两方面。外毒是重金属离子与鳃所分泌的黏液结合成为蛋白质的复合物。覆盖在鳃部和体表,阻碍了鳃组织与水的正常接触,造成呼吸困难,最后窒息死亡。内毒是重金属离子通过鳃和体表以及食物等进入鱼体内,与硫氢基结合成难溶解的硫醇盐,抑制了酶的活性,妨碍了机体的代谢作用,最后导致死亡。
预防方法
首先一点是自己管理,因为你不知道哪家工厂排放的废水不达标,也不知道是否有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出来,所以能做的就是坚决不让工业废水进入池塘。
但有些情况也是无法避免的让工业废水进入了池塘,那这时候如何处理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大量换水,将有毒的水排出池塘,打进新水。在不方便进行排水的时候,只能进行综合治理,物理的化学的或者生物的方法。物理方法有沉降法、过滤法等,化学的方法可以使用“解毒应激灵”、“解毒底改”等进行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