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子蟹自人工育苗至养成商品蟹出池的各个时期均有病害发生,严重时死亡率高达80%以上。其中危害较严重的为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通过一线走访经验,总结了影响梭子蟹成活率的因素和梭子蟹养殖中的主要危害,供养殖户参考!
一、影响梭子蟹成活率的因素
1、池塘清理不彻底:长期未彻底清淤,底质恶化。
2、相互残杀:梭子蟹生性好斗,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同类相残,往往导致大量掉苗,或造成附肢残缺,影响正常生长、摄食。
3、病害增加:随着梭子蟹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病害也不断增多,一是纤毛虫病,水质败坏,大量纤毛虫附着在甲壳和附肢表面,蟹长时间不能蜕壳。二是蜕壳不遂病,蟹不能按自然节律蜕壳,蜕壳时间延长,三是乳化病,养殖中后期多发,病蟹肝胰腺、性腺和肌肉组织呈牛奶状,组织中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该病死亡率可达80%以上,在养殖生产中危害最为严重。
二、疾病传播的途径
1、蟹与蟹之间传播。
2、虾蟹之间传播,在虾蟹混养池塘中,对虾发病死亡,蟹摄食死虾后也继而发病。
3、通过饲料中混杂的小虾、小蟹等甲壳类传播。四是经池塘中穴居的虾蟹类传播。
三、主要危害
寄生虫病
病原及主要症状
主要是纤毛虫类,病原体为聚缩虫、钟形虫、单缩虫、累枝虫等。主要寄生在抱卵蟹的受精卵表面及各个时期幼体的鳃、体表的各个部位。少量寄生时可伴随着幼体的蜕皮而除去,当大量寄生时使鳃变黑鳃组织变形坏死,有的覆盖在鳃组织的表面而影响其呼吸和分泌。
患病幼体游动缓慢,摄食力降低,生长发育停止,不能蜕皮,天气晴朗,水体溶氧充足时,纤毛虫不易繁殖。一旦天气变化,溶氧过低,水质转变时,底质恶化时,纤毛虫大量繁殖,加上蟹自身抵抗力差,不太活动,纤毛虫便附着在蟹身上,严重时使蟹张不开嘴,无法进食,有些脱不了壳。造成大面积死亡。养成期,纤毛虫可附着蟹的体表及鳃部。肉眼观察病蟹体表似生绒毛状物,手摸体表呈滑腻感,鳃呈灰黄或灰黑色,鳃丝顶部更为明显。病蟹呼吸速率加快,瘦弱,活动呆滞,在水中溶氧低时游向浅滩,最后窒息死亡。
发病原因及流行情况
固着类纤毛虫无论在育苗还是在养成期均有发生,以育苗期最为严重,发病的主要原因多数为所投喂的鲜活饵料(轮虫、卤虫等)处理不当而造成,养成期。池塘老化,水中有机质含量过高易发此病。水温20℃以上、盐度20左右时发病最为严重。
治疗方案
纤毛虫病重在预防定期底改,使用“鱼虾菌毒净”+“强氧底净”,在天气由阴雨转晴时底改,补充营养,增加蟹体力。如纤毛虫已附着在蟹身,使用“安泰”+“鱼虾菌毒净”杀灭,杀死后用“草垢净”剥离即可,活的纤毛虫,用手摸上去比较光滑,死亡后变涩。纤毛虫死后不会马上脱落,待蟹脱壳后随旧壳剥落。
细菌病
病原及症状
病原体为毛霉亮发菌,菌体为头发丝状,不分枝,基部略粗,顶端稍细,长度一般几微米到1毫米以上,菌丝一般透明无色。主要附着在抱卵蟹的受精卵表面及蚤状幼体的鳃、附肢、体表。当受精卵的表面有丝状菌附着时,卵一般停止胚胎发育而死;
病蟹肠道空空,无事物,有些甚至出现红肿,典型肠炎,属于细菌性感染,当它附着在蚤状幼体的鳃及体表时,危害极大,在体表伴随着大量菌丝的附着。
菌丝之间往往黏附着许多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有机碎屑及其他污物,并伴有大量纤毛虫寄生,从而使幼体游泳能力明显减弱,处于水体的下层或水底,摄食量降低,最后沉入池底死亡;当附着幼体鳃上时,大量的黏附物阻碍了水在鳃丝间的流通,使其呼吸困难窒息而死。养成期间丝状细菌附着在鳃丝、附肢及甲壳周边的刚毛上,鳃丝之间黏附着大量杂物使鳃丝变黑,尤其是鳃丝末端处症状尤其明显,并常伴有纤毛虫附着,最后导致机体窒息死亡。
发病原因及流行情况
丝状细菌的发病主要是水质污染造成的,人工育苗期间,当投饵量过大,尤其是池底变质更易发生此病,该病的发病率几乎l00%;养成期,特别是在高温期,发病迅速,对处于生殖蜕壳期的成蟹危害最大。
治疗方案:处理时外泼“安泰”和“肠舒安”。
甲壳溃疡
病原及症状
死蟹甲壳发黄,有黄色斑块,属爱德华氏菌感染,又名甲壳溃疡。发病早期,蟹体上有斑点产生,斑点中部凹下,病蟹甲壳出现棕色、红棕色病灶,这些斑点逐渐发展,到发病晚期,斑点连成块状,中心部位溃疡,继而引起其它细菌、真菌的侵入,病蟹喜爬边,挂网,在水上层浮游,这种疾病在苗期即有出现!严重时影响河蟹的摄食、生长。
治疗方案:
一经发现需马上底改(用“虾蟹底康”和“铂福底健”全塘泼洒,第二天“解毒保肝素”+“君独消”解毒,2小时后“噬菌肽”全塘泼洒,傍晚使用“安进巨能钙”、“脱壳活力钙”补钙),如前期预防,每月泼2次“噬菌肽”和“安进巨能钙”、“脱壳活力钙”补钙。
肝脏病变
病原及症状
黑腮,烂腮,肝胰脏坏死。梭子蟹苗期肝脏呈桔红色,随着过多投料,水质和底质恶化,细菌的侵扰,肝脏慢慢转变,至现在的豆腐渣状,已完全没有排毒解毒,溶氧功能丧失,致使蟹长期不下水。
治疗方案:
底改增氧,使用“稳定型VC”全塘泼洒,2小时后用“黄连康”+“腮立净”全塘泼洒。第二天“解毒保肝素”+“复合免疫多糖”全塘泼。此种病症重在预防,定期底改,保持水体溶氧充足,每月拌喂2次“转肝灵”、“酶益添”、“渔乐健”,天气变化,做好消毒工作,使用“腮立净”,防止腮部病变!
弧菌病
病原及症状
病原体为鳗弧菌、副溶血弧菌及溶藻弧菌。此病在蚤状幼体各个时期均有发生,尤其在各期变态时更为严重,发病严重时在4小时~6小时死亡率高达80%以上。具体症状表现为对饵料的捕捉能力下降,甚至消失,趋光性减弱,幼体活动不正常,严重时胸部及附肢发红。
流行情况
大多数弧菌为条件致病菌,当环境污染,水质恶化,弧菌大量繁殖达到一定数量时,体质弱或受伤的梭子蟹易发生弧菌病,特别是在人工育苗阶段,大量投饵,尤其是投喂代用饵料,换水量不够或换水不及时,最容易发生该病,主要发病期在高温季节。
防治方法
在人工育苗期间,保持水体浓度,透明度在30~40公分,以优良藻种为主(“小球藻”或“硅藻壮”),及时检测,防止水体有裸甲藻出现。池塘进入新水,需及时解毒,并补充优良菌种(“安进菌霸”、“活水益生素”等,定期使用“噬菌蛭弧菌冻干粉”,每三天一次),在蟹苗转化期间(由早一到早二)期间补充营养和钙(早上使用“复合免疫多糖”+“免疫促长素”全塘泼洒,傍晚补充“安进巨能钙”),早三,早四到大眼期间再补充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