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轮养殖已经开启,如何提高河蟹成活率一直是养殖朋友普遍关注的问题,许多养殖朋友可能从苗种选择上加大了投入力度。诚然,好的苗种是养殖成功的基础,放苗虽然是河蟹养殖的重中之重,但是蟹苗上岸、青苔多、草长势不好、水不肥、泥皮严重、水质浑浊等一系列养殖问题也将接踵而至!现在就和大家谈一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更有效、更节省成本地把河蟹养好。河蟹养殖前期制胜点分享给大家!
一、苗种选择
首先苗种的好坏是个关键因素,水质、管理再好,如果苗种有问题,养殖最后可能都以失败而告终。选苗有以下三点注意事项:
1、苗种规格建议在60~80头/斤为宜(自育苗、本地苗60头/斤,外地苗80头/斤),过大的苗免疫力差,成活率低,过小的苗不容易长大,影响规格。
2、苗种质量:选择体色一致、无斑点,无杂苗,体表无挂脏及寄生虫,活力强的苗为宜。
3、本地苗较外地苗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下塘后应激小,成活率高,更容易出大规格。
其次是对放养密度的把握,今年大规格行情较好,但由于放养密度过高(1200~2000只/亩)、不合理的控制成本以及水草的种类的选择不当带来的管理难度增加等原因,使得螃蟹规格较去年偏小,因此我们想要达到大规格、高产量的目的(规格在3.5两以上,亩产量180斤以上),只需放苗800~1000只/亩,保证50%~65%的成活率即可,这样还不会增加管理难度,风险也不会过大。
二、放苗时注意事项
吐水:
蟹苗拿到之后一定要先放进池塘吐水,第一次先把网袋放塘里分1分钟左右,拿上来一下,第二次放塘子里3—5分钟,然后拿上来一下(即使在苗塘已经吐过水,也要在池塘里吐一下,这是让蟹苗适应一下塘口水质)。
泡苗:
建议使用“聚能菌素”+“酶益添”浸泡3分钟左右,可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改善和修复肠绒毛结构,提高肠道消化吸收能力。可以快速恢复苗种体质,抗应激,防止应天气变化引起的应急上岸等情况。
泡苗的好处:
1、可以杀掉病菌病毒恢复体质,抗应激;
2、提高苗种适应性,提高成活率;
三、放苗前解毒
河蟹养殖使用的清塘药基本都是菊酯类,每年都会出现苗放不下去,上岸,甚至死亡,那么我们就没有更好的办法吗?肯定有,针对菊酯、有机磷、重金属及农药残留的问题,建议使用“解毒应激灵”或“藻毒分解素”等,可快速解除聚酯残留和藻毒素,让蟹苗更安全。建议放苗前把水上到田面,再解毒,这样就可以把田面上的毒一起解掉,防止下雨把坂田及大田毒素冲刷到环沟,如果年底用清塘药用的很多,建议解毒两次。
四、放苗后的消毒工作
这地方所说的消毒是消灭池塘与蟹苗自带的病菌、病毒,而不是所谓的解毒,不要把消毒和解毒混为一谈,前期消毒正常是在放苗后一周左右使用一次“聚能菌素”或“安洁”,然后在每一壳脱壳前都要使用一次,紧抓消毒是养殖成功的关键点之一。
五、如何低温肥水
河蟹养殖过程中的肥水很重要,这一点已经不容置疑。几乎全部养殖河蟹的朋友都用过肥水产品,想调节自己的水色让河蟹生长的更好。最重要的是如何让河蟹增产、增重,肥水有技巧,这些技巧掌握好了,不但可以节约资金,也会减少对池塘的污染,让池塘自己给自己提供养分,
肥水技巧一:施基础肥料
如同种植水稻,一定要使用一次基础肥料。因为我们河蟹养殖要种草,仅仅靠底泥的营养是不全面的,会造成水草依靠叶片来吸收营养,从而造成水草疯长、茎叶细嫩翠绿不耐高温。
肥水技巧二:低温肥水
传统的养殖观点认为低温期间不需要肥水。但是藻类植物是水体中原始生产者,是水生食物链的基础和最重要的一环,它们决定水域生产性能上具有重要意义。藻类的光合作用提供水体80%左右的溶氧。如果藻类数量和功能减弱,导致的结果是:a.池塘环境恶化,池塘不能正常循环,大量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产生,给水产动物带来很大的刺激;b.溶氧不足、环境恶化,导致病害的发生;c.水产动物大量死亡。因此低温肥水意义重大:提供水体充足的溶解氧;促进池塘正常循环;提供合适的饵料;减少应激、降低病害发生率、减少死亡。在多年的养殖探索中,在前期使用一定比例的肥水产品,得到的回报率可以达到1:3,有的甚至更高。
在养殖前期使用培育出一定数量的藻类会增收,从而减少养殖风险。针对此时的营养需求以及藻类繁殖特色,建议使用:“硅藻壮”、“低温活力肥”满足在低温时期的肥水需求,主要培育低温期一些优质硅藻。短时间内被藻类大量利用,因为早期的水位不高,藻类繁殖不旺盛。
肥水技巧三:吊肥(微生物)
因为底泥里有藻类和水草生长的营养物质,适当的吊出底泥里的营养会减少我们的投入,也会让高温期水底不容易恶化。在合适的时间吊肥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当藻类培养到一定阶段(水色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到),此时使用少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下到水体后会迅速分解水体里的大分子物质,或者到底底部分解底部的有机质,这些有机质被分解后变成可吸收的营养盐,被藻类吸收利用,从而节约成本。
选择合适的产品,按照以上的技巧相信我们在肥水这一个技术环节可以创造更多的利润。
六、栽草和保草
怎样栽草?
草要在没上水之前栽还是上水之后放掉水再栽呢?建议是放掉一部水之后栽,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草要么栽深了要么栽浅了,那么我们就把水放到我们栽草的水位,一定要让草在水下20公分左右,这样有利于控制草上的青苔,更利于水草生长甚至控制后期水草上浮。也就是在栽种水草的地方挖个坑,放一把直径在30-40公分的伊乐草,用土压住,间距在1米5左右,草多,草密,这样有利于净化水质,稳定水质,保持水体温度,更有利于后期移栽到田面,特别是新开的塘口,一定不要怕多栽草,这两年我们经常遇到新塘草栽少了,后面怎么都补不住的现象,新塘土质不利于长草,甚至水经常浑浊,草多了,水就稳定不容易浑。
怎么保草?
栽好草3天左右,建议草上撒一些“壮根”,这样可以快速发棵,让根系更发达,避免缺失微量元素和水体浑浊、草挂脏导致水草萎缩腐烂等现象。栽草时一定要注意,龙虾,青虾、鱼籽、青苔过多的现象,防止带进龙虾和青虾甚至刀鱼鱼籽等现象。
七、青苔如何处理
众所周知,青苔要早处理,处理青苔分以下两种情况:
1、未放苗处理方法
环沟上水,栽好伊乐草,准备放苗,那么有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塘口没有青苔或少量青苔,我们需要处理吗?一定要处理。在放苗之前使用“护草青苔灭”喷洒环沟,之后一定要选择好的天气使用“硅藻壮”肥水,为的就是培养池塘有益藻类,提高营养竞争。避免在有青苔时“肥水越肥青苔越多,越肥水越清”的情况发生,原因就是青苔把所有的营养都竞争走了,其他藻类被限制了繁殖。
2、已放苗处理方法
如果蟹苗已经放进去了,应该怎么处理?由于蟹苗在越冬时吃料很少甚至不吃,造成苗的体质会很弱,这个时候我们先不急于处理青苔,首先要做的是提高苗种体质:投喂高蛋白饲料或者小鱼,让蟹苗把肚子填饱,恢复体能,大约投喂5-7天等苗种体质基本恢复后,再使用“底改酵素”,既安全,又能有效控制青苔。随后在晴天上午使用“肥源”肥水。
八、蟹苗上岸爬边的处理方法
前期苗种上岸主要还是因为毒素残留和体质较弱天气多变引起的,分以下两种情况:
1、应激上岸
温差应激:前期天气变化大,水质清爽,保温性差,外界温度低,水温快速下降,蟹苗适应不了,就会应激,建议使用“肥源”+“酶益添”泼洒,培养有益藻类,水体保温性好了,应激也就随之减少了。
体质弱应激:前期投料少,体质没有恢复,若出现苗子上岸,首先泼洒“酶益添”+“活水益生素”先缓解应激现象,之后坚持投喂高蛋白饲料加“复合免疫多糖”恢复体能,这样基本2-3天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所谓的应激,本质还是体质弱,天气变化大,水体不稳定引起的。处理本质就是:稳水质,强体质。
2、中毒上岸
蟹苗中毒现象:撑抓,抱团,神志不清,这些都是中毒引起的,那么处理这种情况,不光要做到解毒,还要增强体质。建议使用:“复合vc应激灵”+“免疫促长素”同时泼洒,投喂饲料时添加“酶益添”,解毒素,强体质,这样才能有效的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九、水浑的处理
正常分为三种原因:
1、螃蟹不安稳爬动引起,多数是饲料不足,苗子应激等,使用“解毒应激灵”和“活水益生素”。
2、水体不稳定引起的,那么就找注重肥水,建议使用“活水益生素”和“硅藻壮”来处理。
3、底层泥质疏松,遇到苗中爬动,大风下雨等情况,就会带动泥子到水体中,这时候就要使用“底改酵素”来处理。只有找到原因,我们才能更好的处理,不要盲目选择清水药物,副作用大且易反复,造成不必要的成本浪费。
十、泥皮的处理方法
前期也会遇到很多泥皮漂到下风,甚至会蒙住伊乐草头的现象,破坏水质,影响伊乐草生长,甚至把水韭菜地带着漂起来,但对螃蟹危害较小,泥皮多,要怎么处理呢?
建议:
1、如果是黑泥皮,建议使用“虾蟹底康”(20%的过硫酸氢钾)抛洒,泥皮严重区域重点洒,这样可以快速有效的处理掉泥皮,漂到下风口的尽快捞掉。
2、如果发现有黑泥皮还有绿泥皮,这个时候就要注意了,绿泥皮是一种藻类,附着在池塘底部,单独是使用底改类产品很难一次除掉的,建议连续使用两次,三天后使用“藻毒分解素”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