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冬季气温低、鱼类活动少、摄食力减弱等特点,很多养殖户疏忽冬季鱼类养殖管理,导致越冬鱼类死亡率上升,经济效益不尽如人意。鱼种能否安全越冬和池塘条件、鱼类本身健康状况以及冬季池塘管理工作是密不可分的,下面总结了几条冬季养鱼的注意事项,以提高鱼种成活率,使其能够安全越冬。
1、清理处理
养殖池塘淤泥增多,池底恶化,易导致有毒有害物质增加,造成水体污染,因此,冬季清除养殖池塘过多淤泥,能显著提高养殖鱼类的成活率、生长速度、产量和效益。清除淤泥后最好暴晒10天以上,并用“鱼虾菌毒净”清塘,给鱼类创造一个良好的越冬环境,然后加注新水,经过10天左右药性消失后,即可放鱼。
2、注意加水
冬季降雨量减少,水位相对较低,池塘应保持水深最低在1.8 m以上,水位过低时应加注水量。加水时应早注水,勤注水,一次注水量不可过多以免引起池塘水温变化过大,鱼的活动量加大而不利于越冬。
3、控制密度
越冬期间密度过大,会造成缺氧,同时也极易引起鱼病。密度过小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根据经验和实际确定合适的放养数量和鱼类搭配比例。池塘每亩水深1.5m可越冬10cm左右鱼种3万尾左右。
4、防治疾病
冬季鱼类病害常被人忽视,但它也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冬季可能出现的病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冻伤,当水温下降到1℃时,鱼类开始进入麻痹状态,当水温降到零下3℃时,草鱼、鲢、鳙就会受冻而死,因此在严冬来临前,加深池水,做好防寒保温工作,抓好饲养管理,提高鱼的体质,增强抗寒能力;
②口丝虫病,口丝虫侵入鱼的鳃部和皮肤,会形成一层蓝灰色的黏液,发病时将铜铁合剂全池均匀泼洒;
③竖鳞病,治疗时每隔3-5天换水一次,用“安洁”或“铂立康”全池均匀泼洒;
④斜管虫病,病鱼体表和鳃大量分泌黏液,形成灰色薄膜状,造成鱼因呼吸困难而死亡,治疗方法与口丝虫病相同;
⑤水霉病,注意在鱼种捕捞,运输和放养中勿使鱼受伤,治疗时用“水霉净”全池均匀泼洒即可。
不可忽视管理工作,及时查看鱼类活动状况。冬季太阳光照少,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减弱,常造成养殖环境溶氧不足,同时要注意不要施用有机肥,减少消耗溶氧,防止鱼类冬季缺氧;越冬期间鱼类并没有完全停止摄食,在气温较高,温暖无风天气时,根据实际情况少量投饵;经常巡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冬季干塘晒塘告别有害底泥
近年来“养鱼先养水,养水先养底”的养殖观念已经深入到广大养殖户和水产工作者的心中。正常养殖的池塘要经常“养底”以防止底质恶化,而底质有恶化趋势后就要勤“改底”,保持底质良好已经成为安全养殖与高产养殖的重要环节。
在经过一轮养殖周期后,池塘底部积累大量饲料残渣和鱼类粪便,有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导致底泥发黑发臭,干塘、清淤、晒塘是斗龙地区养殖户普遍采用的一种底质处理措施,一般养殖户在出鱼干塘后,在冬季用挖掘机清理淤泥,并将环沟挖宽(10-15米)、挖深(1-1.5米),然后晒塘2-3个月。
经检测,暴晒后的池塘底泥与未暴晒池塘底泥之间各化学指标有明显差异。充分曝晒之后的池塘底泥氧化还原电位明显升高,并且有机质含量大幅减少,硝酸盐、有效硫含量、钙离子等二价及以上金属离子含量大幅度提升,说明干塘曝晒可以提高底泥的氧化性,氧化底泥中有机质,减少好氧因子,并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还原态硫转化为硫酸盐,释放底泥中的钙。
因此干塘、曝晒措施对池塘的土壤氧化修复有极好的作用。对于干塘、晒塘时间建议在60-100天、池塘底泥裂缝宽度为2-3cm,深度10-20cm为最佳。
池塘底质的处理和改良是养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养殖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干塘、晒塘、清淤都是很好的底改措施,建议广大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池塘底质的改良,为安全、健康、高效的养殖打下坚实基础。